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走进博物馆 闻香识中药

日期:03-18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经过一年多的提升改造,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重新开馆。馆内收藏了约1500件医史文物、善本医籍,还有2850余种6000余份的中药标本,涵盖中药材、中药饮片、植物药浸渍标本、动物剥制标本及矿物药标本等,中药种类、数量在全国中医药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代圆药柜首次亮相,为难得一见的医药文物珍品。 “巨型”药材引人注目 博物馆分为中药综合、中国医学史两个展厅,位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平街校区内。步入中药综合展厅,淡淡的中草药味飘香。“矿物药、大型植物药材、九大仙草、中药炮制、外来中药等展区,都是首次露脸。”博物馆工作人员王志霜介绍,在已知的上万种中药资源中,矿物药仅占约80种,数量虽远少于植物药和动物药,但疗效确切,作用迅速,在中国医药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 展柜里,朱砂、炉甘石、雄黄、雌黄、孔雀石等矿物名称耳熟能详。王志霜说,它们都能被当作药材使用,“比如,这块表面呈橘红色的矿石是雄黄,入药有杀虫、解毒之效。长时间受光照射后表面的雄黄可以转变成明黄色的雌黄,再进一步氧化,就会变为白色剧毒砒霜。此外,雄黄、雌黄还是古代壁画中常见的矿物颜料。”不过她也提示,一些矿物药本身具有毒性,用药须遵医嘱。 隔壁的大型植物药材展区,展示了甘草、红芪、雷公藤等中草药,大而奇特是它们的共同点。一根足有一人高、最粗处直径近半米的葛根很吸睛。“这味中药材主打生津止渴、通经活络,在中药方中很常见。但如此大块头的葛根实属难得一见。”王志霜说,博物馆内还有20年以上的野生大棵党参、巨型人参趴货、特大黄精标本等,把它们搜罗到一起展出,希望能引发观众对中医药的好奇和兴趣。 邀观众闻香识药 宁夏的枸杞子、江苏的薄荷、云南的三七……相比于其他产地的药材,道地药材的质量往往最为上乘。在刚进博物馆的一整面墙上,一幅中国地图上就详细展示了我国的道地药材分布区。王志霜介绍,“道地药材”就是出产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优质特产药材,由于产量高或药效好成为同类药材中的杰出品牌。比如,产自四川的称为“川药”、产自云南的称为“云药”等。地图中的不同颜色的色块,对应着各类受到赞誉的道地药材。例如,“关药”就是出产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道地药材。 地图上还展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分布,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安徽省亳州药材市场、河北省安国药材市场、江西省樟树药材市场、河南省禹州药材市场。它们是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地,全国各地的药材集中到市场,又销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进入医院、药店、诊所为患者所使用。 博物馆还新设了闻香识药、中药饮片辨识、猜方认药等互动体验项目,向观众更生动地科普中医药知识。该馆按根类、茎木类、皮类、叶类、全草类、果实类等分类放置了内含常用中药饮片的标本瓶,观众可在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嗅闻、触摸等形式认识中药。展厅内还复原了一处古代药店场景,展出药柜、药瓶、杵臼、药目、仿单等,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医药文化。 清代百眼柜首次亮相 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国医学史》教材大纲为主要布展脉络,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展示中国医学发展的辉煌历史。 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清代圆药柜摆放在正中,呈高170厘米、直径87厘米的圆柱形。“药店中盛放中药饮片的药柜叫‘百眼柜’,一般是由长排靠墙的柜子组成,但这件药柜不仅是圆柱形的,还可以转动。”该校医学史副教授甄雪燕介绍。 凑近看,还能看到每个药斗表面的标签上写有药名,字体隽秀。抽屉上是金漆蟾蜍或双寿桃样式拉手。柜体上还有竹节把手用于转动药柜,把手头部为如意云头造型。柜门还用金漆彩绘着神农、扁鹊、华佗、李时珍等人物图。 抬头看,展柜顶部是一面镜子,巧妙地照出了圆药柜顶部的红色字迹——“长澄老铺仁和堂,越都陆分号”,“岁次乾隆廿八年麦熟斯仁褟,造好自珍传”及“斥银百余历三载有七成圆走十二草馐橱”。甄雪燕解读,由此可见,此圆药柜于1763年完工,耗时3年零7个月。越都指浙江绍兴,仁和堂是当地老药铺,此柜在第六分号中使用。圆形药柜空间设计巧妙,而且能够转动,既节省空间又便于调配,精致实用,是现存古代药柜中的精品。 漫步展厅,和百眼柜展柜顶部的镜子一样独具匠心的说明牌和展陈背景板随处可见。1990年,北中医博物馆建馆之初,邀请了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美工老师和美院学生亲手绘制了展陈背景板。这些展品说明牌设计风格雅致清新,制作工艺精良,已成为馆藏文物的一部分。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