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健康监测
如何让养老变“享老”?
日期:03-11
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78岁的郝奶奶在参与大模型智慧养老机器人的调试。
大模型智慧养老机器人
在2024年政策基础上,商务部扩大换新补贴的品类范围,家电从“8+N”类增加到“12+N”类,增设了智能手表(手环)等产品的购新补贴。
许多消费者抓住时机,为父母选购智能手表等新设备。小小一块手表,能够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多项指标。不仅如此,一些企业近年来还推出了无需穿戴就能监测健康指标的设备,进一步拓宽了健康监测的应用场景。
实时监测健康指标
“手环突然提醒我爸血氧数据异常,吓得我赶紧打了个电话。”这是网友晓萌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则分享。为了帮助父亲监测健康情况,晓萌为父亲买了一款智能手环。这样一来,她能够通过手机APP远程了解父亲的多项健康指标,出现异常时,APP会自动发出提醒。电话里,晓萌得知父亲并未出现身体异常,报警的原因只是父亲睡着了一会儿。晓萌对手环产生了疑问:血氧数据是怎么测的?测出的数据是否准确?
事实上,人在睡眠时,血氧饱和度会在正常范围内出现暂时性下降,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低于正常值,则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暂停风险。晓萌的父亲在睡觉时出现血氧异常,恰恰提醒他关注睡眠健康问题。
目前,智能手环这样的穿戴式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核心组件主要分为两类:心电传感器和光电容积传感器。前者通过电极片与皮肤接触,捕获人体的心电变化,并通过内置算法分析生成心率数据。后者依据人体血液和组织对光的吸收程度不同的原理,推算血氧和心率。
生活中,也有不少老人不习惯佩戴手表、手环,无须穿戴的智能健康监测设备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越来越多企业投身于智能健康监测领域,推动设备品种日益丰富和产品不断更新。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通知,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分为七大类:具有趋势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的健康管理类智能产品,功能代偿型等老年辅助器具类智能产品,具有行为监护、安全看护等功能的养老监护类智能产品,具有健康状态辨识、中医诊断治疗等功能的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围绕助老助残、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机器人,适老化改造智能产品,以及多种产品集成应用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等多位受访者认为,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呈现六大发展趋势:智能化、精准化、医用化、个性化、无感化、便捷化。
智能化是设备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深入,一些智能监测设备开始从原本的参数测量,逐渐发展为主动干预。左美云介绍,当设备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后,会帮助用户形成综合趋势分析,预测疾病风险,给出治疗建议。
精准化是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左美云说,过去,一些穿戴式设备因为贴合不牢、位置不对等原因,监测精准度不够高。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柔性传感器的使用,设备的监测精准度大大提升。
“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正朝着医用化方向发展。”左美云说,很多设备在积极寻求与医疗机构合作。记者了解到,华为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开展合作,研发出可识别血管健康状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它能够早期发现、动态监测心血管疾病风险。
合力推动产品落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却难以满足老龄人口的需求。数据显示,有90%左右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左美云认为,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有助于老年人更安心地居家养老,降低居家照护成本和医疗成本。
但同时,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还面临“落地关”,服务尚未打通“最后一公里”。
如何实现闭环是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落地面临的首要问题。闭环是指监测完成后,设备能够与家属和医生共享异常数据,线下有人及时响应、问诊,形成服务闭环。“很多老年人担心,子女不在身边,出现异常后,无人帮助解决。”左美云说,当前,大部分厂家都是设备提供商,难以覆盖线下服务环节。
为解决这一问题,陈伟君的方法是寻求合作。“我们与深圳一些社区建立了合作,希望能把健康监测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他说,监测设备的数据可以与社区医院共享,如果发现问题,社区人员能第一时间上门服务。在农村地区,可以采用邻里互助模式,提高异常情况响应速度。
左美云还建议,加快形成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的产业生态。一方面,要形成产学研合作生态,企业不能单打独斗,要联合政府、高校等力量;另一方面,要与医保机构开展合作,开发个性化保险产品。(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