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四川、广西、湖北等地公安机关接连破获多起利用虚假视频引流牟利的案件。这些案件以“卖惨”“对立”“扶贫”等为噱头,编虚假剧情、立悲惨人设,借机带货敛财。
虚假助农:苦情戏码暗藏敛财链
“老板,收一下我们的果子吧,都烂在地里了。”在一个短视频博主镜头中,“果农”衣衫褴褛,哭诉芒果“滞销”。“收购商”在一旁跟拍,以“助农”的名义推销水果。
2023年12月,四川省乐山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在网络巡查中发现关于这个直播间带货的线索,经初查达到立案标准。
沙湾公安分局网安大队教导员李毅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这个账号原名为“大××助农在行动”,粉丝数200多万,主要在短视频平台兜售应季水果。犯罪嫌疑人先某摆拍了大量声称自家果园种植的芒果、当地现摘的车厘子等,但先某的活动轨迹主要在成都和乐山,两地均不产芒果,存在产销脱节。就此,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发布虚假摆拍视频引流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2024年3月,根据掌握线索,沙湾区公安分局民警抓获以先某为首的团伙成员3人,破获这起虚假广告案,该团伙涉案金额超400余万元。
“该团伙注册皮包公司,通过短视频平台认证伪装成正规企业,利用‘精选联盟’功能发展代理,以每单30%的佣金敛财。其拍摄地遍及攀枝花、海南以及不产芒果的成都,视频中‘剥芒果剥得特别好’的‘果农’实为职业演员。他们在视频下方挂产品链接之后,客单随机转给经销商,他们赚佣金。”李毅说。
目前,该案已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治理困局:法律模糊叠加取证难
与此同时,广西、安徽等地公安机关破获多起涉灵活就业群体的虚假摆拍造谣案,团伙成员深谙流量密码,将“阶层对立”“年龄歧视”“扶贫助农”等社会议题加工成戏剧化冲突。例如,王某溢团伙借助AI分析热点,批量生成“外卖骑手与顾客吵架”等题材剧本,在网上炒作传播。
“违法视频一旦删除,恢复数据困难。”邓海柱提到,在侦办四川案件时,团队需从短视频、电商平台等调取7000余条带货记录,部分关键视频因被删除导致证据链断裂。此外,涉案人员常使用虚拟IP和境外服务器,追踪资金流向更是难上加难。
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持续开展“净网2024”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整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全年共侦办网络违法犯罪案件11.9万余起。其中,针对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造谣传谣类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依法严惩“网红”“大V”、MCN机构有组织造谣炒作等违法犯罪,全年侦办网络谣言案件4.2万余起,查处造谣传谣违法犯罪人员4.7万余人,关停违法违规账号33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252万余条。
龚懿说:“我们会持续开展网络巡查,及时发现违法犯罪线索。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保持警惕,仔细甄别商品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