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枕”
包头农民发明获国家专利
日期:02-28
郭继成和他的专利枕头
◎记者 郭燕
摄影 通讯员 娄欣瑶
在石拐区,有一位叫郭继成的农民,他不仅专注于田间劳作,对生活中的小物件也充满了好奇和热情。
早在30年前,郭继成就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村里开起了修理铺,不但能修自行车,还能修拖拉机、汽车。“我就是种地的农民,没学过机械维修,开修理铺全靠自学,全靠实践。”心灵手巧的郭继成生意很不错,在周边十里八村,他的修车手艺最好。
在此期间,郭继成还发明了一种自动轮胎扳手,可以非常轻松地装卸各种轮胎,他还为这一发明申请了专利,准备批量生产。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时,妻子却因患脑血栓病倒了。为照顾妻子,他关掉了修理铺,回归家庭。
这一照顾便是好几年,妻子的医药费加上日常生活开销,几乎花光了家里的存款,每每夜深人静,他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想着怎么可以改善困窘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继成看到一个面团在塑料袋中自然发酵,膨胀成最合适的状态,天生爱琢磨的他当即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们平时睡的枕头不是太硬就是太软,高度也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不但很难调节到舒适的程度,而且不利于颈椎放松,如果我们可以枕到一款最适合自己的枕头,那睡眠质量岂不是会大大提升?”
有了想法,郭继成便开始行动起来。他利用照顾妻子的空余时间,查阅了大量关于人体工学、材料科学以及枕头设计方面的资料。郭继成想到,想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把枕头做成双枕芯的,两个枕芯用不同材质填充,并且可以随意调节高度,这样就枕得舒适了。
半年后,郭继成的想法初步成型,经过无数次的草图绘制、材料选择和实验测试,他得出结论:长48厘米、宽21厘米的枕头尺寸比较舒适,有助于头部和颈部的放松需求。于是他便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两个样枕。
拉开枕套后,记者看到这个枕头由两种不同材质的枕芯组成,一种材质是丝绵,柔软舒适;另一种则是用决明子、荞麦皮等天然植物籽料混合而生,微硬且透气。郭继成介绍:“每个枕头要放1斤2两荞麦壳,还要用加有艾草和薄荷的水煮一遍,晾干装入枕头中,二者清新的味道又能助眠。”
更为巧妙的是,在这两个枕芯中间,还夹着一层气囊,气囊通过导管连着一个充气小手柄。郭继成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个气囊主要起到调节高度的作用,给气囊充气、放气可以任意调节到适合自己高度和适应度。”这样一来,无论是喜欢软枕还是硬枕的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模式。
当郭继成将自己的设计成果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专利申请时,他心中充满了忐忑和期待。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评估,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了郭继成的申请,授予他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和“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几个月后,郭继成又为他的枕头注册了商标,他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这个枕头睡得安然,做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