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脚下的幸福村庄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门 阿嘎如泰嘎查的特色民宿 绿意盎然的马术场 ◎记者 赵永峰 摄影报道 大青山脚下略带寒意的风中,已能闻到春天的味道,走进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阿嘎如泰嘎查,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马文化产业园内骏马奔腾,大罕台景区游客络绎不绝;牧民新村的民宿飘出阵阵奶茶香,非遗工坊里的传承人指尖翻飞编织着传统纹样;远处的矿泉公司流水线忙碌运转,乌拉山营地传来悠扬的蒙古族长调……这个曾以传统牧业为主的包头西部嘎查,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向绿而行 坐在牧民党员敖陶家二楼的客厅里,冬日的暖阳透过洁净的玻璃窗照在敖陶和来串门的邻居身上,大家一边喝着奶茶,一边商量着今年的发展。说到发展的信心,大家的底气都来自阿嘎如泰嘎查党支部,特别是说到这些年党支部做的好事实事,他们的话匣子关也关不住。 敖陶介绍,近年来阿嘎如泰嘎查党支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党建+治理+产业”模式,打破传统牧业思维定式,通过组织党员赴外考察、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嘎查确立了“生态优先、文旅融合、多元增收”的发展路径,将全域14万亩草场纳入禁牧范围,整合闲置资源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过去养羊靠草场,收入不稳定还破坏生态,现在党支部带着我们转型,路子越走越宽!”敖陶感慨道,作为“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支部”,嘎查以党员示范户带动群众,建立“党员包户解难”机制,2024年累计解决就业帮扶等民生问题47件,党群同心成为发展基石。 幸福相伴 不论走国道还是高速公路,大青山南坡茂密的翠绿都挡住不阿嘎如泰嘎查和谐发展的风姿,生活在这里的牧民陶醉在家乡的蝶变中,更感慨领路人的睿智与全村人的团结一心。 牧民王勇说,在推进产业振兴的同时,嘎查创新村级治理体系,成立由老党员、乡贤、法律顾问、牧民代表和青年骨干组成的“五人理事会”,通过“群众提、理事议、支部决、大家评”模式,化解矛盾、倡导文明新风。近年来,理事会调解邻里纠纷30余起,组织“最美庭院”“民族团结家庭”评选,推动垃圾分类、村规民约落地,形成“小事不出村、乡风日日新”的和美局面。 “理事会里既有蒙古族村民也有汉族村民,大家商量着办事,村里的事大家再没红过脸。”王勇笑着说,凭借“民主协商+法治护航”的治理经验,嘎查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北疆乡村治理样板。 在阿嘎如泰嘎查众多的名片中,“国家级特色村寨”和自治区首批“和美乡村试点”让牧民的内心丰盈富足。嘎查将文化传承作为凝聚各族群众的精神纽带,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基地,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斯庆图雅开设乌拉特手工艺品编织培训班,开发的马鞍纹样手提包、草原风情挂件等文创产品广受游客喜欢。嘎查还组建“金色年华”老年合唱团,用蒙汉双语传唱红色歌曲,成为草原上的“文化轻骑兵”,连续举办的“北疆那达慕”文化节,赛马、射箭、民族服饰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数万人次,擦亮了“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金字招牌。 “春水”荡漾 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资金支持,阿嘎如泰嘎查构建起“马背经济+天然矿泉+文旅康养”的立体产业体系。 说起嘎查集体经济发展,嘎查党支部书记阿吞乌拉一定要拉着访客走进他们的马文化产业园、天然矿泉有限公司、乌拉山营地、大罕台景区,他的介绍底气十足,对未来更是信心满满。 阿吞乌拉介绍,马文化产业园建成标准化马厩、赛马场及马术培训基地,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牧民发展马奶制品、骑乘体验等配套产业;阿嘎如泰天然矿泉有限公司作为九原区首家村集体经济合作企业,年产1万吨矿泉水,为地区创办集体合作企业开了好头;乌拉山营地引入社会管理,共同打造星空帐篷、越野赛道等网红项目,联动周边牧家乐形成“吃住游购”产业链,年均收入2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党支部引导农牧民成立养殖合作社3个、特色餐饮民宿4家,开发风干牛羊肉、牛肉干、蒙古族刺绣等20余种特色产品,让1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蒙古族青年苏丽德依托电商平台销售传统手工艺品,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她说:“现在既能传承手艺,又能带动乡亲们增收,心里特别踏实!” 站在新的起点,阿嘎如泰嘎查已锚定长远发展目标。阿吞乌拉介绍,牧民新村二期工程正在加快推进,计划建设智慧康养社区,配套蒙医理疗中心、生态采摘园,打造包头西部“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现代农牧业综合体规划落地,利用现有种羊养殖基地引入智慧牧场管理系统,发展订单农业、有机肥加工等循环经济;建立“乡贤智库”和人才孵化中心,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开设“乡村振兴专班”,培育本土电商主播、旅游规划师等新职业群体。 “我们要让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文化活起来。”阿吞乌拉说。如今的阿嘎如泰嘎查,正以民族团结之力,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在祖国北疆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诗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