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指尖“织”梦 无声世界织出五彩未来

日期:02-27
字号:
版面:第07版: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琴和她的手工作品 ◎记者 曹瑾 摄影报道 “学习钩织,可以让生活有一些盼头,也能补贴家用。”在九原区白音席勒街道,34岁的辖区居民李琴以一双巧手,在无声的世界里编织出造型各异的手工艺品,为自己的生活绘制了一幅斑斓画卷。她与丈夫同为一级残疾人,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共同守护着这个温馨的小家。 用纸与笔沟通学习 李琴和丈夫育有一个9岁的女儿,孩子健康活泼。为了让女儿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李琴则在家中凭借双手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 从出生起,李琴就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她从未自暴自弃。高中时,她在学校学习手工制作技能,后来又自学手工钩织技艺,自强自立,用一针一线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李琴告诉记者:“虽然我的世界静谧无声,可我的心灵却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钩针、毛线、编织串珠,这些简单的工具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可以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说起学习钩织,李琴最感谢的是她的婆婆。婆婆在邻居的引荐下,带着李琴参加了一场专为妇女举办的手工活动。“当初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报名,生怕自己学不好被人瞧不起,可正式接触后,我深深爱上了钩织这门手艺。正是在那里,我首次接触并掌握了编织内蒙古特色头饰、发扣及挂件等技艺。”李琴回忆道。 学习钩织困难重重,由于听不到讲解,纸笔成了她与老师沟通的工具。面对复杂的步骤,她耐心地用纸笔记录每个细节,再反复练习,直至完美完成作品。“一个简单技巧,我常常要花数小时才能掌握。遇到复杂图案,我也多次想过放弃,可一想到这能改变我的生活,便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李琴告诉记者。 常年的钩织练习,让她的手指愈发灵活,技艺日益精湛。从最初简单的杯垫,到后来复杂精美的结婚娃娃,饱含心血与汗水的作品,不仅充实了她的生活,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多方牵线助力销售 起初,李琴对作品能否卖出去不抱太大希望。当第一对美人鱼编织品售出,收到网格员的微信转账时,她开心极了,也更有信心了。过年前,在九原区妇联主席张静的介绍下,李琴的作品一天就卖出去3件。 2月14日,在白音席勒街道德贤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李琴带着作品参加了包头市2025年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活动。活动现场,她专注钩织,凭借精致的做工、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观赏、购买。这让李琴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活动当天,李琴售出42件钩织作品,收入969元,还接到3笔价值近2400元的订单。活动结束后,在九原区妇联和德贤社区的帮助下,李琴与九原区横竖街的九原文创店达成公益代卖合作,帮助她宣传、销售和代接订单。 上天为李琴关上了一扇窗,九原区妇联和德贤社区又帮她打开了与社会交流沟通的另一扇大门。更重要的是,钩织让她的无声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不再枯燥乏味。正是这份坚持与热爱,让李琴在无声的世界里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德贤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珂馨表示,下一步,德贤社区将打造“琴心巧手”工作室,为像李琴这样的残疾人学员提供专属成长空间,能挖掘她们的潜能,重塑生活信心,让她们从自我价值模糊的困境中走出,实现从依赖他人到自我独立创造价值的蜕变,让残疾人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与隔阂。 “工作室的成立在于技能赋能,通过系统的手工编织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凭借双手获取稳定收入,实现经济独立,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在这里,他们能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经历、交流心得,相互鼓励支持,共同编织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让生活充满希望与色彩。”王珂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