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神魔小说中的龙形象

日期:02-26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妙解西游记》书影 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进入了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创造了新的中国之最。这种表现并不是偶然,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也再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巨大潜力。 河北大学教授韩田鹿的著作《妙解西游记》,以《西游记》展开了对其背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的解读。这本书则为我们深入理解西游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原著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 背负“原罪”的龙族 在导演饺子的《哪吒》系列中,龙族是非常重要的情节设置,对于龙族的改编,不光让传统形象中的哪吒与敖丙化敌为友,更是以龙族的兴亡为背景,阐述了创作者心目中对于神魔、正义的理解。 在电影的设定中,龙族是戴罪之族,被阐教仙人授予使命镇压海底妖怪。因为作为妖族的原罪,赎罪的龙族也被套上了枷锁,被镇在东海龙宫之下。为什么导演要这样设定?龙族为什么是这种形象?作者在对《西游记》的讲解过程中也阐述了其中的缘由。 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人间它是和皇帝、皇家联系起来的,是一种荣耀的象征。但是,在《西游记》中,龙的形象被颠覆了,龙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水生动物,不但海里有龙,江河里有龙,甚至乌鸡国的那口井里也有龙。 先说《西游记》第一次出现的龙王形象是泾河龙王,他因为降雨的事和算命先生袁守诚打赌,为了赢,龙王擅自改了玉帝的法旨,引起了杀身之祸,龙王找唐太宗求情未果,最后阴魂不散,一直缠着唐太宗。在这段故事中,龙王的形象确实不咋地,先是虚荣自大擅改法旨,后求生不得胡搅蛮缠,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设定? 作者细究了背后的历史后发现,按照原产国来划分,有两种龙,《西游记》里说,这叫真龙和业龙。真龙,就是中国传统的龙,神秘威猛,地位尊贵,代表美好福运,也是帝王的象征。而业龙,就是小说中的龙王,原产国是印度,样貌威猛且力大无穷,但地位不高,人们也不怎么喜欢它。唐朝之前,中国没有龙王的概念,提起龙就是象征帝王的真龙。唐朝之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另一种业龙也逐渐被老百姓所接受,这些龙凭借着他们的动物性,在中国的江河湖泊中安了家。两者都叫龙,老百姓说着说着也就混为一谈了。造成了人间的龙至高无上,而神话小说中的龙地位低下,甚至还带着些狡黠和奸猾。 或许是这样一种内在逻辑,让龙这个形象在神魔小说中亦正亦邪,互相交织。 取经路上的神与魔 细读《西游记》,你会发现西天路上一大半的妖怪都是天上下来的,有些是神仙的道具,有些是神仙的宠物,有些甚至就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这些有身份的妖怪与无背景的野生妖怪形成鲜明对比。比如书中写到孙悟空在黑水河遇到鼍龙,本可一棒子解决,但他却找到了西海龙王敖闰,让他自己去清理门户。这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他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以最小的成本解决问题,给了龙族面子,也为后续西行路上多次求助四海龙王埋下了伏笔。 道教影响下的神仙和妖怪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他们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西游记》里的神仙妖怪就是这种观念下的产物。人们对《西游记》中神仙的负面理解,实际上是投射了对明朝官僚的看法。那些属于神仙集团的妖怪犯了事,都是正主“帮”孙悟空前往收回,留下几句惩罚的言语就下不为例;而那些不属于神仙集团的妖怪,则要么跟着神仙做个小跟班为其效力,要么就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这故事如果换个背景把人物的皮换一换,放到《水浒传》中也完全成立。实际上,西行道路中的正邪问题,只是折射了明朝的官场问题。 书中有个故事值得一提,大家都知道龙族的拿手本领就是降雨,但《西游记》中那些蛊惑人心的妖道最会的就是作坛祈雨,难道他们都跟龙族学过祈雨之术?这其实并非龙族之过,而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映射。老百姓把怒火释放在这些坊间小说中,这些影射映射折射的背后,是当时老百姓的情绪释放,也是对黑暗官场的反抗。 当我们从《西游记》看向《哪吒2》后,我们就会发现,创作团队在现代人的正邪二元论之外也糅进了这些古典小说对于“正面人物”的官场折射。如果我们换种思路来看,《哪吒2》中的无量仙翁作为最后反转的大反派,通过制造仙与妖的矛盾,神仙的优越感,仙界与人界、妖界的巨大阶级差异,来树立阐教的尊严与地位,其行为如同《西游记》中纵容坐骑下山的神佛。这让人们在简单的正邪之争外,有了更深的思考。 (据《北京晚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