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康养、慢游、家庭游、怀旧游、错峰游等旅游产品”,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一份关于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文件中,提到了如何提升老年人文旅服务品质的具体措施。记者调查发现,老人确实对“慢游”等类型的旅游产品有需求,但这类产品在市面上并不多见,有的虽然打着类似的旗号,但实际内容却大相径庭。
团员都是中老年
行程却像“特种兵”
今年62岁的白女士,年轻时就一直向往着去鼓浪屿看看,但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成行,退休之后又经常要帮孩子带娃没时间去。直到前段时间的一次朋友聚会,一个爱旅行的朋友谈起了自由行的经历,白女士的兴致又被勾了起来。白女士和老伴一商量,选择了最省心的方式——报团。
“团是在网上找的,7天6晚,一个人4000多元钱。”整个旅行团有小20人,团员以中老年人居多。这趟旅行涵盖了好几个目的地,报团的时候,白女士并没有太关注具体的行程,只是一看包含鼓浪屿,价格也还算能接受就定下来了。
“一个是时间赶,每个地方都是走马观花就玩完了。一个是坐车的路程长,比如去南靖土楼那天,是当天去当天回的,来回坐车就要6个小时。”头一天被长途车折磨得够呛,下一天的日程偏偏又是鼓浪屿。这里原本是整场旅程最让人期待的地方,但因为白女士实在太过疲惫,最后玩得也不尽兴。
“慢游”产品不多见
有些还名不副实
白女士期望的旅游形式,刚好贴合了“慢游”这个标签。记者在旅游平台以“慢游”为关键词搜索,能搜到一些分享如何“慢游”的自由行旅行攻略,但旅行社提供的跟团游产品,把“慢游”作为卖点的并不多。偶尔能搜到几个产品,在名称上会特意标注“银发慢游”“带老人慢游”等,这些大多是“定制游”产品,具体行程需要用户和“旅游定制师”进一步商量,价格也是商量后才能确定,不像大多数跟团游产品那样直观。
还有的产品,虽然打着“慢游”的标签,但有点名不副实。
记者点击“北京4日跟团慢游之旅”这个搜索结果,平台给出了好几个产品的推荐。一款4天3晚的跟团游产品,旅游的行程安排得非常满。其中一天先是游览天安门广场,随后是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天坛、前门大街,这些可游览内容丰富的宝藏景点,一天都要跑下来,很难想象如何能做到“慢游”。另外一个“大理丽江深度慢游”的推荐产品更加离谱,10天的旅游行程,涵盖了云南、贵州、广西三个省份的51个景点,其中大理和丽江仅占2天。
说是定制老年团
看不出“定制”在哪
想要提升老年人的文旅服务品质,除了推出适合的产品、安排合理的行程,旅行社提供优质的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记者搜索发现,有的旅行社似乎只注重了前期宣传,吸引到客户之后,服务态度却很成问题。
记者在一篇分享老年团旅游经历的文章的评论区留了言,很快就被博主私信并拉进了粉丝群。随后,博主发来了一个微信二维码,名称是“招牌旅游定制”,说想要报老年团可以联系这个人。记者添加上好友,询问有什么线路时,对方回复:“云南、贵州、广西,看你预算是多少,我好推荐线路。”
记者给出了2500元不包含机票的预算,或许是因为价格没达到对方的预期,之后对方的回复显得十分不耐烦。记者问“老年人玩的线路,和年轻人的线路有什么区别”时,对方甩来一句:“没区别,年轻人自由行,老人又不会弄这些,不就是跟团?”
之后,记者终于拿到了一条线路介绍,6天5晚,总共去上海、南京、无锡、苏州、乌镇、杭州六个地方,行程十分匆忙。线路中还有两处需要额外自费的项目,足足占了两个晚上的活动时间。
想满足老人需求
先要对老人了解
随便拿一条线路安上“老年团”的名头,很难真正满足老年人的旅行需求。从事旅游行业20年的赵晓梅认为,市场在“慢游”和“怀旧游”这两方面,其实还大有文章可做。
在赵晓梅看来,单从境外游这个领域,已经能看出老人的旅行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老人觉得出一趟国不容易,经常报那种十天八天就得走五六个国家的产品,到了地方还没站稳脚跟可能就得往下一个国家走了。”她说,而现在,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和阅历的提高,比起短时间内能去更多的地方,老人更倾向于去深度了解某一个目的地,把节奏慢下来。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能用来旅游的时间更加充裕,这也给“慢游”提供了一定的设计空间。“我们之前有一款去西葡和摩洛哥的产品,大概走了一个多月,老人对我们的行程安排反馈相当好。”
至于怀旧游,赵晓梅认为,旅行社不一定要把“怀旧游”这三个字作为标签打在产品介绍上。“如果你很直白地介绍,说我们这场旅行是怀旧之旅,老人们无形中就会产生一种期待。但如果旅行的内容没达到老人的期待,就会起到反效果。”
相比之下,把怀旧元素巧妙融合到行程之中,以惊喜的形式呈现给老人,效果反而更好。赵晓梅说:“比如我们有一款巴尔干半岛的线路,其中一个环节,就是会安排一个当地的老乡唱前南斯拉夫经典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这个电影很多老人都看过,歌也听过,每次到这个环节,老人都会特别感动。”
这种感动,来源于老人的记忆被再次唤醒。为此,旅行的设计者必须要做更多的功课,对老人有更多的了解。“你得知道老人的记忆有什么,你才能设计出这种惊喜。”赵晓梅表示。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