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考古中国 溯源文明

日期:02-25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动画演示商代车马组成构件和使用场景,数字技术重现1万年前人们的定居生活场景,裸眼3D呈现3000多年前的殷墟妇好墓出土文物……中国考古博物馆在原有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大幅升级展陈,上新620余件文物,推出“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沿着展线走入展厅深处,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的体系化发展脉络在眼前徐徐展开。 小展品折射大时代 走进展厅,大批量的石质展品率先映入眼帘。“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之一,当然,我们不排除还有其他有机物质材料制作的工具,只是我们还能看到的保存到现在的工具,以打制、磨制石器为主。”中国考古博物馆副研究员辛爱罡介绍,石器时代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始,展线的设计也自此而始。 一枚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石核,竟出土于“世界之巅”。石核是剥取石片后的副产品,展出的多台面石核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梅龙达普遗址被发现,这里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由一字排开的3个洞穴组成。在这里,距今10万年至5万年、距今4.5万年和距今4000年至3000年等时段的大量文化遗存出土。 “这是极大的时间跨度。3个洞穴内,先后发掘出土了石器、动物骨骼、陶片、铜器等遗物,特别是一号洞壁上,还发现了有竖条纹、人形轮廓、手掌、太阳等用红色赭石绘制的岩画。”辛爱罡表示,洞穴是能为人类遮风避雨的天然环境,要解答在雪域高原的极端环境下,人们如何生存和演化的谜题,梅龙达普遗址的考古发掘有望给出答案。 走过大大小小的石器展柜,北京门头沟出土的东胡林遗址展柜就呈现在观众眼前,展现了距今11000年至9000年前京西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展柜内一尊不起眼的残破陶盆,竟是北京地区出土的最早陶器代表。 “陶器的出现和定居行为是相伴相随的,人们在迁徙的过程中,是不方便携带易碎品的。因此,诸如陶器加工、农业种植等活动,都是人们在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时,才会去做的事。”辛爱罡说,东胡林遗址正处于人们由迁徙转为定居的过渡阶段,陶器的出现,意味着其文明的程度再上一层楼。陶罐的背后,展现了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从炭化粟看农业起源 当中华文明的时针走到距今约1万年的节点,先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农业起源。农业的产生,是评价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内容。我国历史上的农业起源就在距今1万年前后,但由于疆域广袤,各地种植的作物类型有明显不同。 “我国是世界三大主要农业起源地之一,这里的起源,指的是先民将野生种逐步驯化为产量更高、更适合种植和食用的品种。”辛爱罡解释,这个过程有着充足的植物考古学证据,例如“五谷”之一的粟,也就是小米,便是由狗尾草驯化而来。目前世界范围内考古发掘找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炭化粟和炭化黍,就出自东胡林遗址。展柜中,一枚炭化粟静待观众参观,它的身形娇小,不仔细辨认极易错过。考古人员从遗址出土的1600余粒炭化植物种子中,通过浮选法找到了14粒炭化粟粒和1粒炭化黍粒,它们的“年纪”约有1万岁。 这样的“最”在中华大地上还有很多,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一览无余。世界迄今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炭化稻出自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大豆是世界最早的栽培大豆,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炭化小麦在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被发现……中国人的“种田天赋”自此而始。 家养动物也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范围内最早驯化狗、猪等家养动物的地区之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驯化狗遗存,距今约1万年,且不排除在长江以南地区有更早的考古例证;我国最早的家猪驯化遗存在贾湖遗址出土,距今约9000年至8500年。此外,先民还将黄牛、水牛、绵羊、马等家养食草动物引入我国境内。 悠扬笛声飘过8000年 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的乐器、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也出土于贾湖遗址。经过8次发掘,考古队员在贾湖遗址先后发现了40余支骨笛,均由丹顶鹤的尺骨制作而成。遗憾的是,历经岁月变迁,这批古老的乐器出土时,其发声结构大多已经损坏,仅有少数几支还能吹奏。其中一支,就被列为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本次展览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了一支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并辅以龟甲、绿松石等珍贵文物进行集中展示。骨笛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但站在展柜前,一曲悠扬笛音飘然而来。展柜旁的声音体验装置,为观众带来了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声音,它播放的《梁祝》《小白菜》《沂蒙山小调》等经典乐曲,都是由一支保存完好的贾湖骨笛吹奏录制的。 在新石器时代,乐器与龟甲、饰品一道,都具有礼器性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些文物的出土,表明当时社会已出现了贫富分化。 从1983年首次发掘至今,贾湖遗址的秘密还未全部揭秘,考古发掘工作仍在持续进行。除了珍贵的贾湖骨笛,这里还出土了大量“世界之最”:世界最早的龟甲刻画符号、世界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世界最早的酿酒起源地之一……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曾这样评价贾湖遗址:“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 据悉,本次展览是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基础上,联合全国16家考古文博单位进行策划升级的,展陈升级后有近30处遗址亮相。 (据《北京晚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