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永峰
近年来,我市有形有感有效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互嵌式发展迈上新台阶。
聚焦空间共建
做好民生实事
我市大力建设公租房,实施棚户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易地搬迁安置区改造等工程,不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在实施“夹心房”改造、林南平房区改造工程中,通过构建“互嵌式”生活社区,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不断拉近各族群众之间的生活距离与情感距离。
确定九原区麻池镇古城村等12个村(社区)为全区互嵌式发展建设试点,创新提出思想宣传、居住空间、教育教学、工作就业、文化交流“五嵌入”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组建由1200余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四级民族工作网络,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全市527个嘎查村、294个社区共6000余个综合网格,充分运用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提供就业指导、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聚焦就业互嵌
促进经济共融
我市已与61个城市建立就业联盟合作关系,与36个就业联盟城市互推招聘信息42批次。持续推动呼包同城化协同促就业,已实现呼包两地招聘网站互联,并联合开展线下招聘活动。
与31所高校建立实习实践合作基地,常态化开展青年人才“来包跟岗”锻炼活动,累计征集266家用人单位共2296个优质实习岗位,组织1295名学生上岗实习。积极对接自治区内外600多所本专科院校,定期发送我市人才需求目录,组织企业入校参加“双选”招聘活动。针对用人需求较大且集中的企业,赴兰州、银川等劳务输出地依据企业需求和院系的专业设置,组织“点对点”的匹配对接,通过劳务合作、宣讲实习、“订单式”培训班等方式,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服务。
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我市将人才视为推动城市进阶的“第一资源”,借“包揽人才、头等大事”人才品牌的辐射效应,匠心打造覆盖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工作体系,在引才、留才、用才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为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不断促进各民族就业公平和城乡就业均等化。
聚焦文化建设
增进情感认同
我市充分挖掘包头黄河文化、西口文化、敕勒川文化和工业文化等汇聚融合而成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传承弘扬包头各民族团结进步光荣历史。通过建设“石榴花开”主题园区、“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包棉1958”“大发1913”等文旅新地标,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及的有效载体;整合包钢、稀土展览馆等景区打造工业文化之旅,在做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同时,把“齐心协力建包钢”七十余载的发展积淀和一脉传承的红色基因亮出来,讲出来,融起来。通过挖掘包头历史文脉,打造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意义的多元实践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具象化为各族群众熟悉的生活体验。
打造“一地一品”节庆品牌,依托昆区昆河里啤酒节、青山区军工文化旅游节、东河区西口文化节、白云矿区奇石文化节、土右旗中国金杏节、达茂旗那达慕大会、固阳秦长城文化节等各地特色文旅业态,举办“中秋团圆聚”“国庆大联欢”“年味包头·新春文化旅游季”等1500多项互动性好、体验感强的中华民族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直观感受,并将其转化为持久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行动。
聚焦生态保护
建设美丽家园
我市探索性地将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污染防治攻坚战、黄河“几”字弯防沙治沙等重点任务与美丽包头建设一体推进。大力实施“大青山南坡绿化提质增效三年”行动10万亩,让大青山南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积极实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作,治理面积达到38万亩,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包头市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达茂旗正式发行了全国首张“草票”,选取达茂旗达尔汗苏木阿拉腾图格嘎查4位牧户的2万余亩草场作为“草票”试点区,实现了草原保护与修复的全民参与。从“一片草原”到“一张草票”,既是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制度创新,又实现了草原碳汇的“可度量、可交易、可变现”,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切实以生态“含绿量”提升了发展“含金量”,有力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边境地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