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淮安市,市民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利用“AI医保机器人”办理医保业务。
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玉泉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指导村里老人在智能手机上申领医保码。
挂号速通过,支付更从容,近年来,医保“刷脸”技术改善了人们的就医体验,“刷脸就医”让看病买药越来越简单。
据统计,目前,在浙江、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河南、辽宁等省份的多个城市,就诊和买药也都开启了“刷脸”模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医保“刷脸”技术将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系添砖加瓦。
更便捷 完善适老服务
2024年11月2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完成透析治疗的李女士,无须下病床,就在值班护士的帮助下,通过刷脸设备完成了医保费用结算。
“以前透析结束,要拖着虚弱的身体到一楼窗口去排队结账,现在不出病房,‘刷脸’报销,太方便了。”作为已在血液透析室治疗5年的患者,对比前后的出院结算方式,李女士感慨地说。
医保“刷脸”技术,让像李女士一样的患者深切感受到国家医疗保障的温暖。
医保“刷脸”技术是以国家医疗保障局认证合格的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为载体,以医保码(医保电子凭证,是参保人的统一信息标识)为媒介,采用“人脸识别+实名+实人”的安全核验技术,让普通患者、特别是不会使用智能设备“扫码结算”或忘带医保卡的患者,在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刷脸”实现快速医保结算。
参保人到院就诊时,无须携带医保卡、无须手机出示医保码,只需按照指引完成面部识别操作,即可轻松实现挂号、取号以及医保支付等多项服务,所享权益与持医保卡完全一致。已通过支付宝等渠道线上申领了医保码的参保人,可直接“刷脸”支付;暂未开通医保码的参保人,可通过“刷脸付”设备输入身份证号现场开通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医保“刷脸结算”功能特别方便没有智能手机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体,解决了他们因忘记医保卡密码或无法激活医保电子凭证而面临的难题,进一步提升了医保支付的便捷性和普适性。
更高效 优化就医体验
“你好,请正对屏幕‘刷脸’支付。”日前,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民医院门诊窗口,收费人员引导患者使用无卡支付方式,从开始到支付完成只需要不到1分钟,收费窗口排起的“长龙”便快速地消失不见。
得益于医保“刷脸”技术,参保人在挂号、就医、购药、取报告、医保结算等全流程进行业务办理时,仅需“刷脸”即可完成有效身份识别,在一定额度限制范围内,还可实现免密支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使业务办理更高效。
在医院门诊大厅,患者凑近刷脸终端,设备上就准确显示出患者的姓名;到诊室就诊时,患者在刷脸终端刷一下脸,医生就能查看患者以往病例和检查结果;医生开处方后,患者可直接在诊室“刷脸”实现医保结算……这就是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推出的全流程“刷脸”就医服务。患者进到医院内,不用带卡和手机,只需“刷脸”就能完成建档、预约挂号、就诊、结算等流程。
事实上,“刷脸”结算的场景不仅出现在医生诊室,还出现在医技检查室、药房等区域。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总会计师冯丹介绍,目前,医院各个区域共分布35台刷脸结算机,实现“卡结算”到“码结算”再到“刷脸结算”的转变。“从去年‘刷脸’就医系统投入运行后,每天使用率近七成,这种全流程快捷的就医方式,优化了就医体验,提高了就医效率”。
“我们医院原来大约26%的患者使用医保码支付,从2024年11月初采用刷脸机后至今,这个比例上升到40%。经统计,从2024年11月初到12月底,刷脸机大约使用了3万多次,患者认可度非常高。”迟辰斐说,医院还针对不同的医疗场景,计划在一些科室内设置刷脸终端,“比如口腔科,口腔检查和拔牙的为同一个医生,目前需要患者先下楼付费后再回来治疗,若设置刷脸机,患者只需刷一下脸就可以快速付费治疗,节约医患时间。”
更可靠 保障安全结算
“这样刷安全吗?我的信息会泄漏出去吗?”近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67岁的退休职工冯阿姨向推荐她使用“刷脸”支付方式的药店工作人员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冯阿姨的顾虑也是许多人的担心。以往,使用“卡结算”存在密码被人“偷窥”的可能,“码结算”容易让用户扫到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威胁手机安全。而“刷脸就医”,因为涉及疾病等敏感的个人信息,民众更担心会随之出现隐私泄露等危害个人安全的情况。
国家医保局对医保“刷脸”技术做了说明。“刷脸”技术利用了人脸特征的独一无二性,其中,医保综合服务终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精准识别参保人真实身份,可以有效防止医保结算过程中的身份冒用、盗窃等风险,提升医保结算的安全性。
据了解,医保“刷脸”数据会与公安库数据实时比对,比对后的人员身份信息存储在国家医保局数据库,数据通过内部专网流转。同时,以“刷脸”作为认证手段,进一步推进了就医实名制。
“刷脸就医”还有助于打击医保领域欺诈骗保行为。国家医保局此前发布了《关于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的意见》,文中称,针对医保领域欺诈骗保行为特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参保人“刷脸”就医住院,杜绝“假病人”;医师“刷脸+定位”双重认证,杜绝“假医生”。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