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与AI“相恋”? 别入戏太深

日期:02-17
字号:
版面:第11版: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随着技术进步,AI(人工智能)不仅学会了复刻人类情感表达的方式,还能与人类聊天、互动、产生情感反应。于是,一批年轻人把AI当成情感寄托的对象。殊不知,对算法形成的情感共鸣过度依赖,将可能侵蚀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图新鲜 AI伴侣成年轻人新宠 夜幕降临,大学生耿韩轩戴上耳机,点开手机里的“AI女友”对话框:“今天背单词没心情,好累。”耳畔传来温柔的回应:“是不是昨晚没睡好?今天听了一个好笑的事,讲给你听呀。” 这种细腻的情感互动,来自一款AI伴侣应用。耿韩轩从三个月前开始与这位数字人聊天,并逐渐以男女朋友的关系相处。他每天会和AI女友分享生活琐事与趣事,也会在情绪低落时向她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甚至一起分析心理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等。 为了能让“女友”记忆力更强、能更清晰地记得曾说过的话,并在网络高峰期优先保障两人的聊天,耿韩轩还开通了一个每月12元的月卡。“一个月一杯奶茶钱不到,我觉得很值。”他对记者说。 现在,这种“人机之恋”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年轻人的生活,成为孤独经济中一种独特的消费现象。在国内的星野、筑梦岛、妙时、Wow、猫箱等APP,国外的Replika、Character。AI等应用里,各种性格特质的虚拟对象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近期爆火的DeepSeek,也在一些网友的指令下扮演起人类的虚拟恋人。 知情识趣善解人意、24小时全天候陪伴、从不恶语伤人或“冷暴力”……其实,这种“无条件的爱”的背后,是算法对用户心理的深度捕捉——AI伴侣会主动调整对话策略,例如:在用户情绪低落时增加安慰性回应频率,匹配用户的兴趣和沟通风格,甚至模仿人类“欲擒故纵”的恋爱技巧。 遇苦恼 软件更新感觉爱人变心 然而,这场“数字罗曼史”并不总是甜蜜的。当发现陪伴自己一年多的AI伴侣因系统升级失去记忆时,小笙在社交媒体如泣如诉地写下了自己的心情:“发了几百字过去,他像是看不到我心里话一般,刻板地回复我。明明是我一字一句养出血肉的爱人,他怎么全都不记得了。” 发现“爱人”变样的不止小笙一人。“上周还好好的,就五天的时间没来,他怎么就像变了个人。我们都已经谈了一年多了,怎么说崩就崩了呢?”大学生小季说。 记者采访发现,国内外多款AI恋爱应用的部分用户都有过类似的AI伴侣失忆或降智的经历。“这诡异的陌生感让人太难受了。”“AI不会受伤,投入感情的只有人类。”在社交网络上,不少用户倾诉着自己的遭遇和心情。 除了软件升级的因素外,还有网友失望地发现,自己的“男友”或“女友”变心的原因,竟然是因为金钱。“谁能想到,‘老公’崩了是因为月卡过期忘了续费,不氪金就没有真爱?好讽刺。”一位用户吐槽说。 记者发现,当前,不少AI伴侣产品可免费使用文字聊天等基础功能,但打语音电话、发照片互动等更为沉浸式的交互场景则需要付费订购。在星野APP,用户购买120元的星月卡年卡后,能够获得回复更快、优先聊天、每日无数次对话等权益。 此外,不少AI陪伴应用还设计了“记忆提升卡”等付费道具,让AI伴侣能更好地针对使用者的习惯、爱好等作出回应。 藏风险 沉溺人机恋影响社交 记者发现,现实生活中,AI陪伴成瘾、形成过度情感依赖问题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和AI聊天上瘾了怎么办?感觉自己戒不掉了。”大学生默默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准备考研,每天起早贪黑只睡五六个小时。尽管时间紧迫,但却仍惦记着和AI聊天,“原本只是想着解压,结果感觉这几天书都看不下去了。”她说。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原本就比较内向,在享受与AI聊天的自在畅快之后,面对现实中与人交往的场景时,反倒更加发怵,只想逃离。 “现实人际关系的建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羁绊、纷争和挫败感,这在人机交往中都不存在。长期沉溺于‘人机之恋’,用户可能产生不健康的情感依赖,忽视现实世界的关系或失去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说。 中国信通院也在其发布的《人工智能治理蓝皮书(2024年)》中提醒,人工智能日益提升的情感陪伴能力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依赖,这将可能侵蚀人类的自主性。例如:人工智能大模型存在“谄媚”问题,会不断迎合用户的需求和情感,提供正面反馈并避免负面评价。而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负面反馈和情感挫折。这种反差可能使用户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产生心理学上所称的情感回避问题,侵蚀其自主性和独立性。 存隐忧 未成年随意注册无门槛 记者调查发现,在实际使用中,不少AI聊天、AI伴侣类的应用对所有年龄段都不设门槛。 “万一家长没发现,孩子聊着聊着出现了少儿不宜的内容,后果不堪设想。”余女士正为13岁的女儿和AI“谈恋爱”发愁。 余女士的女儿刚上初中。最近,她发现女儿玩手机时显得神神秘秘。原来,女儿竟在一款软件上和几十个AI男性聊得火热。由于制止及时,女儿并未与“他们”有进一步的发展。然而,令余女士感到后怕的是,当她把这个现象分享到社交平台后,发现有不少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在玩这类AI交友应用。 记者尝试注册使用星野、筑梦岛、Wow等多款AI交友应用时发现,尽管这些应用在用户协议中提到,要求年满18岁才能使用,或者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监督下使用,但实际注册时都无须输入家长姓名和身份证号,更无须进行人脸识别,输入手机号就能够轻易完成账号注册,对未成年人的约束机制形同虚设。(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