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宋朝元宵节都吃啥

日期:02-12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观灯图》 宋 李嵩 在北宋宣和年间东京城的元宵节夜晚,晨晖门外“都下卖鹌鹑馉饳(duò)儿、圆子、?(duī)拍、白肠、水晶鲙、科头细粉、旋炒栗子、银杏、盐豉、汤鸡、段金橘、橄榄、龙眼、荔枝。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都城知名小吃都来了,在元宵节摆放整齐,都在等待皇帝的外卖单子。 皇帝赵佶点过外卖的上述吃食,我们选择其中的圆子、?拍、水晶鲙等几道小吃来简单品味一下。 壹 卖?拍的商贩会跳舞 宋代的元宵节,油?与圆子成为节日主打食品。宋代之前元宵节的主打节物是“油膏”(油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显然,这种油炸食品,有用来祭祀蚕神,祈祷蚕桑丰收之意。 到了唐代,元宵节食品是“油?”。《玉篇》中记载,?是古代的一种蒸饼,油?就是经过油炸的蒸饼。《太平广记》收录的唐代卢言的《卢氏杂说·尚食令》中记载,唐代一个因制作油?比较知名的御厨升职为尚食令,文章详细叙述了油?的制作方法:需要准备一只大台盘,三五十枚木契,还有油釜、炭火、上好的麻油一二斗,以及一些面粉、南枣。制作的时候先把台盘放平,不平的地方用楔子垫平。然后,将面粉等材料放在油釜里面和好,等油煎热后,取出做蒸饼用的豆馅儿,将面团在手里,从手指缝中挤出来,用银篦子刮下去,放在釜中热油里煎好后用银笊篱捞出来,放在新打来的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将它们捞出来再放入釜中热油里炸三五沸后捞出,抛放在台盘上,当时品尝过的人点赞说“其味脆美,不可名状”。其做法貌似今天的生汆丸子,只不过再过水、油炸而已。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十一引《岁时杂记·咬焦?》:“京师上元节,食焦?,最盛且久,又大者名柏头焦?。凡卖?,必鸣鼓,谓之‘?鼓’。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装梅红镂金小灯球儿,竹架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列街巷,处处有之。”与卖头饰的小贩不同,卖焦?的小商贩很是特别,他们用竹架子支出一把青色的伞,伞上装饰点缀梅红色镶金丝的小灯笼,架子前后也放置灯笼。卖焦?的小贩敲着鼓点应着节拍,围着架子团团转走,犹如街舞,宋人谓之“打旋罗”,是一种吸引游人注意力的营销手段,世人就把拍头焦?简称为?拍。 ?拍、焦?,要通过油炸之后才可以售卖。敦煌卷子本《启颜录·嘲诮》也讲到过?,元明以后,北方已很少有人提到油?这一名字。在西部和南部倒是还有这种食品的变异,如河西走廊就有“糖油糕”。 贰 元宵最初叫“圆子” 元宵在宋代被称为“圆子”。《岁时广记》十一引《岁时杂记·卖节食》:“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煮糯米丸,汤中拌入白砂糖,这就是北宋的元宵,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那时的元宵还没有馅。 宋代陈达叟著有《本心斋蔬食谱》,其中“水团”条目十六字赞云:“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史浩有词《人月圆·咏圆子》,记录了宋人制作和街头客人吃圆子的情形。 到了南宋,出现了有糖心的“乳糖圆子”,其后馅料才有了甜、咸之分。宋代周必大所著的《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坐间成四韵》:“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可以漂浮的元宵是空心有馅的元宵。 南宋的《事林广记》还记录有“新法浮圆”的做法:“糯米三升,干山药三两,一处捣粉,筛治极细,搜圆,如常法,急汤煮之,合糖清浇供。其丸子皆浮器面,虽经宿亦不沉。”此后,元宵的品种不断增多,酸、甜、咸、辣等各种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现。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中说起元宵节的时尚食品就是乳糖圆子,小商贩们推着镂刻花纹用黄铜镶嵌的小车,在小吃四周簇插着节令应景的“飞蛾”装饰,不断大声叫卖吆喝招徕顾客,这样能卖出比平日里多一倍的价格。直至明朝永乐年间,人们才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叁 宋朝人喜欢在元宵节吃鱼鳞 水晶鲙,是将切成碎片的鱼、肉配以佐料,经烹煮、冷冻而成的半透明块状食品。因透明如水晶,故称为水晶鲙。在宋代的夜市,水晶鲙是一道著名菜肴,深受喜爱。南宋词人高观国还为它专门写过一首《菩萨蛮》:“玉鳞熬出香凝软,并刀断处冰丝颤。红缕间堆盘,轻明相映寒。纤柔分劝处,腻滑难停筋。一洗醉魂清,真成醒酒冰。” 将刮下的鱼鳞洗净、去腥,用水浸泡一夜后,锅中放入新水用慢火熬,直至汤汁变得浓稠黏糊,然后滤除干净,获取清澈的汁液并冷冻成透明的块状,细切调味儿即可。这是南宋《事林广记》中记载的水晶鲙做法。 “御前索唤”的馉饳儿源于一种兵器,整体似长棒,顶端为圆形,酷似瓜形或者蒜头。这道小食盛行于宋朝,食店里经常售卖。盛夏六月,巷陌路口,桥门市井,有卖细料馉饳儿。细料,说明里面有馅儿。夜间还有顶盘挑架的小贩卖鹌鹑馉饳儿的,鹌鹑馉饳儿指的是这种馉饳儿个儿大、腹部圆鼓,好像一只鹌鹑一样。入油锅炸好,再用竹签穿起,蘸盐食用。 除了以上“御前索唤”的美食,宋代元宵节还要吃“蚕丝饭”。“京师上元日,有蚕丝饭,捣米为之,朱绿之,玄黄之,南人以为盘餐。”(《岁时广记》)从文献来看,像是年糕样的食物,捣米制成,由红黄绿为三原色,色彩艳丽,增添了元宵节的节日气氛。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