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吉年说磬

日期:02-11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清代碧玉描金云龙纹编磬(故宫博物院藏) 虎纹石磬,1950年河南安阳出土。 2025乙巳年春节,是我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青蛇送瑞,更显吉祥。为庆祝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我国各博物馆纷纷推出新春主题的展览,令观众流连忘返。在这些展览中,有一种特殊的乐器频频出镜,这就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乐器——磬。 磬,不仅声音清越造型别致,名称也吉祥动听,“磬”与“庆”字谐音,所以,磬在我国又有吉祥喜庆之寓意,这正与春节的氛围相契合,而优美丰富的造型,更使得这种乐器被赋予了多种含义。它的制作材料、音色特征、吉祥寓意以及悠久的历史,都成为耐人寻味的中华文化标记。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在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浩瀚长河之中,各类乐器异彩纷呈,智慧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按照乐器的制作材料,将它们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之为“八音”。在我国音乐文化的语境当中,能够制作乐器的材料都是具有生命的,其中最具有灵性的便是石。 以石为体,以音传情,承载着古老的记忆与智慧,当我们的祖先用朴拙的方法在石头上刻下第一道属于音乐的印痕时,声音就此有了生命。远古时期,人们便已经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发现石头制成的薄片碰击时的声音十分好听,从而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研究并发现能产生优美音质的石头,质地细腻富有韧性的美丽石头由于声音清透怡人,外观更加光洁温润而为人们所喜爱。在“石”类乐器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磬。 磬是我国古老的打击乐器。我国诸多文献中均能觅得磬的身影。《礼记·明堂位》中记载,磬是虞、夏、商、周四代之乐器。关于这点,已有实证来支撑。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先民们便开始制作和使用磬。人们以石为器,将美石打磨成片状,悬挂敲击,发出清脆的声响,用于祭祀、祈福等仪式活动。《尚书·益稷》中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里的“石”很有可能便是磬,可见磬在当时已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那悠扬的乐音仿佛能与天地万物沟通,唤起百兽的共鸣,展现出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之情。山西夏县东下冯出土的二里头文化石磬就是典型的承上启下之作,可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觅得它的身影。上承新石器晚期石磬之制作方式,下启商代石磬之形制轮廓,上方的圆孔明显表示出其演奏形式为悬挂演奏,其粗粝的磬身展示出未经雕琢的浑然天成。与它同在一个展柜中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则表现出另一种别样的美感,质地细腻的石材显出青色的光辉,石磬上的伏虎纹彩菁华,动作栩栩如生,通体散发出神秘而又恢宏的王者之气,是商代音乐文化生动的表现。 《商颂·那》中对磬给予高度的赞美:“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特别指出祭祀祖先的音乐中,磬主导着平和肃穆的旋律,在这种高尚的音乐中蕴含着对祖先的崇敬之情。以磬声为主导,表现出对祖先丰功伟业的向往与赞颂。正是磬的音色与音乐性格,奠定了这种庄严宏大的音乐效果。同时,商代也已产生几枚为一组的编磬。编磬,以各磬体型的大小,按音高排列,成组悬挂于架上以槌敲击演奏,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今存于故宫博物院,上面的铭文描绘出商代歌舞的曼妙。周代也是磬发展与使用的重要时期,《周礼》中详细记载了磬在祭祀、朝会等场合的使用规范,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规格、不同音律的磬,以此来彰显礼仪的庄重与严谨。随着历史的发展,编磬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八音”中的重器,且具有旋律功能,与编钟合称“金石之音”。 吉磬有“玉”共“瓷”时 相比于普通石头,玉的质地更加温润、纯净、细腻、坚韧,所以,智慧的中华民族很早便发现,以玉来制作乐器能够获得更为纯粹的音色与更美观的外形,玉磬便应运而生。 玉磬从诞生之日开始便为宫廷宴乐与宗庙礼乐所用。随着历史的发展,玉磬的制作工艺越来越趋于精美,宋代还出现了琴形玉磬,可谓是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华融于一磬了。琴形玉磬,磬体呈琴形,琴面有阴刻琴十三徽位与七根琴弦,这件传世杰作如今藏于河南省汝州市博物馆。 到了清代,玉磬多为新疆所产青玉制成,特别是乾隆在位期间,青玉制磬达到了高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有一套碧玉描金云龙纹编磬,编磬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制作而成,两面饰以描金双龙戏珠和流云纹,磬上镌刻制作年款“乾隆二十九年制”以及各磬的音律名称。构成中和韶乐的重要角色。在清乾隆时期,和田玉料开始源源不断贡入京师,为磬的进一步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材料。而磬的形制也愈发多样,常见的有矩形、拱形、鱼形、虎形等。不同形制的磬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比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翠太平有象磬,通体以翠玉雕琢而成,翠绿色与白色相呼应。其中一面随形浅浮雕一生动似在活动的象,另一面雕云气纹,中部凸雕篆书“太平有象”四字,正以象来寓意太平,以云象征吉祥,不仅美观精致,更将乐器升华为美好、宏大的象征,其既是乐器,又是精美的艺术品。 除此以外,作为制瓷大国,我国先民亦很早便尝试用瓷作为磬的材料。历来,世人赞美陶瓷为“火与土的艺术”,轻叩瓷器会发出“声如磬”的清脆声。以陶瓷入乐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端倪,如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陶埙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王击缶”,都是陶瓷质地乐器的先声。而越国贵族以青瓷烧制的乐器随葬作为明器,也能看出陶瓷与音乐的另一种链接。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使用的瓷乐器多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中,瓷质的磬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制作工艺的日臻完善,人们不仅对于磬的乐器功能与制作工艺、所用材料有了更深的研究,更挖掘出其“磬”与“庆”谐音之寓意,从而赋予其美好的意愿。这使得磬有时并不单单作为一种演奏乐器,而是作为一种装饰象征类艺术品而存世。 磬,以石为体,以音传情,以瓷为韵,历久弥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记忆与智慧,用自身记录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今天,磬的清脆乐音继续在华夏大地回荡,用质朴的石、精美的玉与神奇的瓷……这是属于中华民族音乐特有的赞颂与吟唱。 (据《北京晚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