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展演现场 二人合唱 演员们参观博物馆 二人台歌舞小戏《挂红灯》 ◎记者 吴爱霞 摄影报道 当春节的喜庆氛围弥漫全国,陕北榆林迎来了一场盛大的文化狂欢——2025全国秧歌展演。来自全国各地的秧歌队伍齐聚一堂,各展风采。陕北秧歌的豪迈奔放、山东鼓子秧歌的气势磅礴、河北昌黎地秧歌的俏皮活泼……不同风格的秧歌在这里碰撞、交融,让观众大饱眼福。一支来自内蒙古土右旗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带来的二人台表演,为这场秧歌盛会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草原风情。 舞台上的“火花” 此次全国秧歌展演规模宏大,共有来自国内外的39支队伍参与。不仅有山东海阳大秧歌、河北井陉拉花、福建厦门采茶舞、广东潮汕英歌舞、辽宁上口子高跷秧歌等14支别具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的省外秧歌队,还有来自俄罗斯、保加利亚、泰国、韩国4支国外舞蹈团队以及榆林本地的19支秧歌队,结合各自非遗资源、特色亮点,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秧歌展演的同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大美榆阳 陕北之窗”过大年系列活动也在榆林榆阳区的梅花小戏台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国多地的多支优秀文艺团队的进行了精彩演出。在众多精彩的节目中,土右旗乌兰牧骑带来的二人台表演独树一帜,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作为土右旗的文化瑰宝,二人台在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陕北当地也有不小的名气。此次参演,土右旗乌兰牧骑精心准备,带来了一系列精彩节目。 开场舞蹈《新时代的春天》,乌兰牧骑舞蹈队的演员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以灵动的舞姿和蓬勃的朝气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 二人台歌舞小戏《挂红灯》中,演员扮相俊美,唱腔婉转,用生动的表演讲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将二人台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十对花》表演节奏明快,演员配合默契,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腔,将十月开花的美景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现出来,让观众沉浸在浓郁的地方风情之中。男女二重唱《歌飞大西口》则深情悠扬,唱出了走西口路上凄美的爱情故事,将西口内外的地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 二人台牌子曲《满堂红》、二人台现代小戏《圆梦》都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现场观众对土右旗二人台的表演赞不绝口。榆林市横山区文化馆演员吴芝良表示:“非常惊喜,在我们榆林当地能看到包头市土右旗乌兰牧骑带来的精彩演出,演员都一专多能,能唱能跳,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文化交流,能感受到每个地方不一样的特色。” 这些好评如潮的反馈,充分展现了土右旗二人台在此次展演中的受欢迎程度,也证明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强大魅力。 在“交锋”中打磨作品 演出结束后,两地文艺工作者并没有停下交流的脚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交流座谈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展开。 土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戏曲队队长刘俊青说:“这次来到榆林交流演出,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榆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艺术氛围让我们深受感染。在演出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榆林观众对二人台的喜爱和热情,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自己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上的不足之处,还要向榆林的文艺工作者学习。回去之后,我们会把这次交流的收获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打磨作品,创作出更多贴近群众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 榆林市榆阳文工团团长孙长贤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二人台这门艺术在土右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陕北也有自己的特色艺术,这些艺术形式与二人台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生活记忆。我们两地的文艺工作者可以加强合作,将不同的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具特色和创新性的作品。” 在与当地文化工作者的交流中,土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也了解了榆林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有陕北秧歌、秦腔、陕北说书、榆林小曲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双方都对彼此的文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想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土右旗乌兰牧骑演员吴玲玲说:“榆林的二人台和我们萨拉齐的二人台虽然同属二人台艺术,但在风格和表现形式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榆林的二人台更具大盘大调的感觉,而萨拉齐的二人台则更加细腻、婉转。这种差异让我们看到了二人台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两种风格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具魅力的二人台作品。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二人台艺术,提高二人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热烈的讨论中,两地文艺工作者还就艺术人才培养、文化市场开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不仅拓宽了艺术视野,也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打开文化新视野 在交流演出之余,土右旗乌兰牧骑一行36人还走进秦腔展览馆和陕北民歌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深入了解陕北文化的奇妙之旅。 走进秦腔展览馆,仿佛踏入了秦腔艺术的历史长河。馆内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让队员们对秦腔这一古老剧种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从秦腔的起源、发展历程,到各个时期的经典剧目、表演服饰、道具等,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队员们驻足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前,仔细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感受着秦腔在岁月变迁中的独特魅力。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队员们更是被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所震撼。队员们在一首首民歌中感受到了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也感受到了它们蕴含的力量和精神内涵。参观结束后,土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纷纷表示,这次参观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将把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灵感,运用到今后的艺术创作和表演中。 在这场文化盛宴中,陕蒙文化也在交流中不断融合。陕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陕北秧歌、陕北民歌、秦腔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与土右旗二人台相比,它们在表演风格、艺术特点上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陕北秧歌以其豪迈奔放的舞姿和热烈欢快的节奏展现出黄土高原人民的热情与豪爽,而二人台则以其独特的“风搅雪”演唱形式、融合多种艺术元素的表演风格,呈现出蒙汉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二人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内蒙古百姓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通过此次文化交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对各自未来的发展都益处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