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是现代天文学中的八大行星之一,但早在汉朝,人们就赋予了木星很多吉祥寓意,这颗行星被视作是能够带来风调雨顺、保佑丰收的岁星,也叫“福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就有关于木星的记载:“东方木,其帝大浩,其丞句芒,其神上为岁星,岁处一国,是司岁。岁时于一国司岁。”人们又将岁星(木星)连同其他四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再加上日、月,合称“五星七曜”。其中,木星的星君,称作木德星君。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有相关描述:“东方木德真君,主发生万物,变惨为舒,如世人运炁逢遇,多有福庆,宜弘善以迎之。其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青霞寿鹤之衣,手执玉简,悬七星金剑,垂白玉环珮。”其中,“多有福庆”便将岁星与福相连。
除了对岁星的崇拜,人们还通过对岁星的运行规律进行观察,总结出岁星每十二年绕天一周,其每年的行动轨迹会经过一个特定的区域,并据以纪年。这种纪年法,称作“岁星纪年法”。古籍中常有“岁在××”,便是以此法纪年。
岁星纪年法在实际应用中遇到诸多不便,随之而形成的一种纪年法叫“太岁纪年法”。《资治通鉴》每章的开头都有以下类似的句子:“起著雍摄提格正月,尽七月,不满一年。(《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一》)”“起重光赤奋若,尽强圉协洽,凡七年。(《汉纪·汉纪九·汉纪九一》)”。其中,“著雍”“重光”分别为十天干中的“戊”与“辛”,而“摄提格”“赤奋若”便是“太岁年名”。
从岁星崇拜中,又衍生出了民间信仰的神灵——太岁星君。太岁是道教信仰中太岁神的简称,乃道教值年神灵之一,一年一换,当年轮值的太岁神叫值年太岁(流年太岁)。太岁神在所有神中,影响力最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称,掌管人世间一年的吉凶祸福。
早期的星辰崇拜,将岁星与“福”相连,在民间的信仰发展过程中,岁星的意义也并不是一直都是吉利的。唐朝时期,太岁神的凶险一面被传扬,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岁星的赐福意蕴,民众也逐渐形成了“太岁头上动土”“犯太岁”等恶煞心理,人们转而把纳福迎祥的愿望寄托在一位人间好官阳城身上,认为他是福星下凡来救苦救难。明朝以后,道教神系中的天官后来居上,最终成为人所公认的赐福天官。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