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致祥 风筝 北京 马家树 20世纪90年代 大坐虎 泥塑 陕西凤翔 胡深 20世纪90年代 春节将至,中国美术馆在三层展厅举办了极具节庆气氛的“四时玩趣——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美术迎春展”。恰逢中国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展来得正当时。 古人的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此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感而发。但只有我们认识到古人的四时观念与今人所说的一年四季存在差异时,才能深入理解欧阳修从游玩中体验到的乐趣。 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来自于何处?答曰:观象授时。早在远古时期,古人根据对天象的观测与记录总结出一整套时序观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干地支及二十四节气。而今天我们所用的按年月日安排时间的方式为“舶来品”,这种全世界通行的时间体系与我们祖先在长期的劳动生产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时间表存在一定的差异与错位。不同的时间表指导着不同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在时空上便形成了古今中外的差异。 公元1046年,担任滁州太守的欧阳修与友人们聚会于醉翁亭下,他们欣赏周围景色并与当地百姓同乐,这种快乐及快乐的来源恰恰符合“四时玩趣”展的主旨——游玩的乐趣是在古人的四时序列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亲密接触后获得的结果。 沿着这样的思路,就不难品味出“四时玩趣”展中那些民间美术作品背后的寓意了。 四时中的动物 展品中出现最多的是动物形象,这与中国古人创造的时序观念息息相关。古人很早就想到用动物来表达“天干地支”中的地支,也就是“十二生肖”体系,早在东汉,思想家王充便在《论衡》卷三的《物势篇》中提到十二干支对应的十二生肖。 在陕西凤翔,虎被视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按当地风俗,遇到小孩满月、百天、周岁,亲友会赠送坐虎置于炕头,以表达对小孩长命富贵的祝福。 展品中的凤翔泥塑坐虎取前腿立、后腿蹲坐、头侧转的姿态,身上涂绘五彩,形体简约概括;山东高密泥塑叫虎咧着嘴,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精气十足。泥虎的肚子里有个哨子,将头部和尾部一推一拉,能发出呜呜的叫声。虽然两地的泥虎从整体造型上看与自然界中的真虎相距甚远,但却都精准地抓住了虎的神气,于勇猛威武中透出和善可爱。 “蛇盘兔”剪纸将两种动物按照中国人的意愿结合了起来。山东济南有中秋祭拜月拜兔神的习俗,当地把泥塑的兔子叫作“兔子王”。展陈中一件泥塑为兔首人身,虽正襟危坐,然双臂可通过内置机关上下挥动,仿佛仍在不停地捣药。 先民在漫长的渔猎生活与生产劳作中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文化,继而沉淀为民俗生活的祭拜活动,也渗透在民间美术作品中。 农耕中的童趣 中国民间艺术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它带有泥土的芬芳和百姓最为质朴的情感。 来自四川自贡的一组木玩具展现出一系列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的劳作活动:拉锯、推磨、打稻谷、打铁,有趣的是,这些活动主要由猴子来执行。地处河南西部山区的卢氏县出产一种以猴为主体的活动木玩具,如猴爬竿、猴翻杠、猴猪舞大刀。它们制作虽简,却无不透露着猴子的顽皮与机警,反衬出人类的童真和童趣。 从古至今,风筝作为一项广泛的民间娱乐活动一直与童趣相联,历代诗词中也多有刻画。中国美术馆藏有各地风筝400余件套,本次展览挑选出其中表达美好寓意的作品展出。河南浚县的传统泥塑鸽子和禹县的陶器“水鸟口哨”均表达了人们自古对鸟类的喜爱。 在童心的驱动下,民间艺人用双手、巧思和朴素的材质创造出许多极富想象力和焕发童心的作品,在远离科技的时代,充盈着孩童和成人的内心世界。本展希望借助这些传统玩具,引发观众对童年这一亘古不衰的创作母题的追忆与思索,从而达到古今之间的情感共鸣。 日常中的寓教于乐 万物之始,人们总是心存感激。中国人热爱生命、重视生命,在持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多子多福”观念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家族的集体记忆之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养育历程中,中国人不断将美好的祝福融入其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再经民间巧手的创造,实现了实用价值与象征意义的双重呈现。 中国西北地区普遍以青蛙、鱼的造型制作儿童睡眠用的枕头。枕头上常以刺绣或堆花的工艺装饰五毒、花鸟等图案,表达祛病护佑生命的寄托。蛙、鱼等造型又与“多子”等生殖繁衍主题息息相关,老百姓对新生命及其健康成长、绵延不断的渴望可见一斑。 东北广大乡村地区的老人则喜欢在新生儿满月时缝制虎、鱼等肖形枕作为贺礼,而陕西陇县却流行送猪枕。猪在传统文化中主要是财富的象征,以猪形作为小儿枕头、玩伴,是希望孩子能够吃得好睡得香,健康成长。 健康成长不止于身体,更在于精神。传统民间美术中常常利用年画、彩塑和木偶戏等形式将各种具有道德教化、劝诫和励志作用的故事以具象直观的方式加以呈现,使人们在娱乐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实用与美观的结合,玩与趣的相映,承载着先辈们根植于土地的生命理念,于不经意间提醒一代代中国人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不断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返归生命的本真。 (据《北京青年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