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春节打卡 遇见“包棉1958”

日期:01-27
字号:
版面: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包棉1958”造型 纺织机见证了曾经的辉煌 现场演出引人驻足 具有年代感的小卖部 精彩的情景剧《刘富贵和金丽华结婚》 “包棉1958”保持了棉纺厂的原汁原味 前来参观的市民摩肩接踵 墙上的装饰展现着纺织女工风采 ◎记者 梁彦强 李楷瑾 摄影 记者 祝家乐 1月26日上午,伴随热情洋溢的舞狮表演,“包棉1958”焕新开业,成为鹿城游玩新地标。 “包棉1958”位于青山区钢铁大街与幸福路交叉口西北侧,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经营面积2010平方米,项目以“重温梭影时光 再现火红年代”为定位,精心打造特色中餐、西式简餐、日咖夜酒、好礼售卖、书吧市集等创新融合业态,并将包棉发展历程有机融入商业业态之中,再现包头棉纺厂火红年代的奋斗精神,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处别具一格的城市商业新空间。 涅槃重生 老厂房变成新地标 开业当天,情景剧《刘富贵和金丽华结婚》,通过20世纪80年代包钢工人和纺织女工的婚礼,带着众多观众穿越回40年前,市民游客或与创意标牌打卡合照,或排队等候品尝美食,或在店内挑选心仪商品,或在广场观看精彩表演……“包棉1958”通过打造中式简餐区、西式简餐区、日咖夜酒区、中餐区、书吧咖啡区、风味市集、包头好礼跨境购电商区七大休闲文旅空间,全方位调动观众的“视、听、嗅、味、触”五感体验,让场景更好玩、体验更沉浸、消费多样化。 包头工匠、“包棉1958”掌勺人焦勇告诉记者,“包棉1958”推出特色餐饮鹿鸣宴,鹿鸣宴起源可追溯至明朝,彼时,皇帝为表达对人才的珍视,会设宴款待科举及第的学子,这一宫廷御膳中,以“鹿”为主脯,故而别具一格。此外,包头又称“鹿城”,所以“包棉1958”的鹿鸣宴不只可以追溯美味和美食文化,还将包头的历史融入其中,让历史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浪漫,鲜活地出现在市民游客面前。包头棉纺厂始建于1958年,1959年初步建成,1960年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棉纺织厂,曾经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名片之一。现在的“包棉1958”融合了年轻基因、休闲娱乐、文化传播等多功能,既有厚重“历史感”,又有活力的“新风尚”,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有得看”“有得转”“有得吃”“有得玩”的休闲好去处,也为这个春节增添了一抹亮丽,让正在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包头大放异彩。 包头青山宾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韩瑞春告诉记者,“包棉1958”通过展现包头棉纺厂建设史、纺织工艺、生产生活场景、先进人物故事等元素,展示包头棉纺厂开基立业、辉煌发展到转型创新的完整历史脉络,形成“重拾包头棉纺厂发展印迹,重温火红年代的青春记忆”,打造沉浸式、无边界、融合式的文化体验空间。“包棉1958”开业后,还将举办纺织文化主题展览,开展传统纺织技艺体验活动,让市民和游客亲手体验织布、扎染等纺织流程,感受传统工艺魅力。同时,还将打造线上虚拟游览平台,人们可以通过3D建模、VR等技术感受棉纺厂曾经的繁荣场景。 “包棉1958”在1月26日开业当天,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奉上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包括欣赏快闪情景舞蹈、体验小游戏互动、观看奶茶制作、花式调酒表演、品尝免费小吃等,持续全天的文旅活动将再一次把包头的文旅市场带热、带火、带出圈,提升市民和游客的感受度、体验度和获得感。 经纬之间 辉煌岁月昨日重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按照农、轻、重的安排原则,重点发展农业、轻工业,以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当时我国的棉布产量人均仅为4.5米,百姓平时的衣、被、鞋等均需要棉布,棉布在国民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原包头棉纺厂职工王桂荣眼里,包棉跟包钢一样平地起家,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援。 走进“包棉1958”印染车间改造工程展区,那些历经风霜的老式纺织机照片虽已锈迹斑斑,却仍保留着当年生产时的繁忙与喧嚣。这些机器见证了包棉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无数包棉人的青春与梦想。在这些机器的照片旁,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展区逐一浮现:工人们身着工装,手持纱线,在经纬梭影间穿梭忙碌,用勤劳与智慧编织着包棉的辉煌篇章。 行至1980年代,包棉抓住轻纺工业大上的有利时机开展全面整顿工作,贯彻“以质量为中心,以品种求发展”的方针,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81年总产值超1亿元(10063.56万元),上交税金近1200万元。包棉在改革中迎来了新风貌。 1985年,包棉进行全面整顿、配套改革,试行厂长负责制,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987年,根据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情报中心编辑出版的《全国大型棉纺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交流资料》,包棉21项经济技术指标突破历史最高水平,一跃进入全国同行业中上游行列。 据王桂荣回忆,那时候的厂内职工流传一段顺口溜:改革是个宝,厂好我也好,如今棉纺厂,赶我也不跑。 乘改革之势,包棉还在设备更新、生产技艺、操作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到199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9927.79万元,实现利润2276.25万元;出口创汇5580.25万元;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面达到纺织部一档水平。当年10月10日,经纺织部企业上等领导小组批准,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核定,包棉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几经变迁,包头棉纺厂几次更名,从包头纺织总厂到包头九九集团,再到现在的赛力特尔,但无论如何,包头棉纺厂曾经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印记。 梭影犹在 “纺织精神”代代相传 在包棉,纺织女工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棉花的柔软与机械的轰鸣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织机间洋溢着女工们的青春朝气,灵巧的手指在纱线间跳跃,每一次穿梭、每一次编织都是纺织女工的辛勤和付出,每一段青春年华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 据原包头棉纺厂党委副书记陈东川回忆:“由于工作性质,厂内女工数量较多。到1997年年末,九九集团时有职工11160人,其中女职工7417人,占总人数的66.46%,纺织总厂职工7277人,女职工占比68.3%。总厂在建厂之初就成立了女工部,关心女工特殊问题,做好女工保护工作。” 在包棉的辉煌历程中,巾帼女工积极踊跃投身生产,涌现出许多工作标兵与感人事迹。 包棉第一批纺织工人中的安荣娣曾在1959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时,成为工人队伍的一员,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1951年出生的金丽华,于1976年来到包棉工作。初到棉纺厂,金丽华被分配到织布车间承担装纬工的工作。从24岁进厂当学徒开始,金丽华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只要有上手练习的机会从不错过。经过几年的努力,金丽华由装纬工成为一名挡车工。1985年年终评比,金丽华被评为厂级的劳动模范、包头市劳动模范。1986年,金丽华再次被评选为包头市级劳动模范,同时被自治区妇联授予“女状元”、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2年,金丽华当选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5-1997年期间,包棉3名女工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先进女职工”等荣誉称号,3名女工获得国家纺织部劳模、“巾帼建功个人”等荣誉称号,9名女工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女状元”“三八红旗手”“优秀女工干部”等荣誉称号,3名女工获得国家纺织部劳模、“巾帼建功个人”等荣誉称号,93名女工获得包头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女工干部”等荣誉称号,3000余名女工获得厂级(公司级)各项荣誉。 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纺织女工不仅练就了一双巧手,更磨砺出了坚韧的意志。面对工作的艰辛与挑战,她们从不轻言放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迎接每一次挑战。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为包棉乃至整个纺织行业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她们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坚持的故事成为经纬之间的动人篇章。 在时代的洪流中,包棉曾迎来过辉煌时刻,亦历经重重挑战与挫折,最终在市场大环境的严峻考验下,走向衰落。“梭”的历史虽已远逝,宝贵的“纺织精神”却转化为情感纽带,成为包头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