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金娘形金花冠 还愿浮雕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拄着一根手杖,手杖上盘着一条蛇。 从爱琴文明到古典文明再到希腊化时期,“希腊人”带着遥远古国的璀璨故事,跨越时空,来到首都博物馆。 正在展出的“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览上,来自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等希腊境内14家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的270件(套)藏品,通过“爱琴文明”“城邦兴起”“古典时代”“文化远播”4个单元,生动展现古希腊社会文化风貌,为观众展开一部全景式古希腊历史画卷。 看中希文明遥相呼应 走进深蓝色调的序厅,灿灿星河之下,橄榄树、奥林匹斯山等元素,勾勒出一幅爱琴海地图,为观众揭开展览序幕。 公元前3000多年,爱琴海南部一个名叫“基克拉泽斯”的群岛上,基克拉泽斯文化出现了。它是古希腊最早的文明——爱琴文明的前奏,代表性文物是人物小雕像。展柜里,两件出土于基克拉泽斯群岛的屈臂女人像静静伫立,蕴藏原始和自然之美。“它们的形态别具一格,是希腊远古艺术的杰出代表。”展览策展人、首博展览部副研究馆员邵欣欣说。 由“人”及“物”,古希腊文明的故事就此慢慢展开。展览中,270件(套)展品纵跨公元前5800年希腊新石器时代至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代,全面涵盖古希腊文明各个时期,大部分是首次在希腊境外展出。“它们将带领观众领略古希腊文明成果,追溯现代西方文明之源,理解文明的多样性与共同性。”邵欣欣说,希望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连接中希两国文化的桥梁,促进中希文明交流互鉴。 基克拉泽斯文化之后,爱琴文明分为两大阶段,前后相继。其中,米诺斯文明出现在克里特岛上,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是希腊爱琴海地区的早期青铜文明之一。后来爱琴文明中心又转移到希腊半岛,出现了迈锡尼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之间达到鼎盛,以巨大的宫殿、城墙和贵族墓葬著称,留存下来的文物艺术品有着高超的工艺水平,成为希腊青铜文明的代表。 亚欧大陆两端,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数千年前就已“遥相呼应”。 一件出土于希腊克里特岛的青铜双刃斧独享一个展柜。仔细看,斧上雕刻着圆形的图案。“这件青铜双刃斧和中国商代的青铜钺有几分相似,是米诺斯文明长期使用的象征性符号。”邵欣欣说,专家认为,这件青铜器的作用与中国古代礼器相似,是王权的象征。 形形色色的古希腊人 从雅典娜、阿波罗的头像,到阿伽门农、亚历山大等帝王的面具和雕像……在这场以“希腊人”为主题的展览中,形形色色的“人”是绝对主角。 一尊女人立像,属于公元前6世纪末敬献给雅典娜祭坛的一组立像。仔细看,立像身上保留了许多彩色装饰的痕迹,衣服以蓝色和红色为主色,头发施以棕色。“雕刻家描绘了精致的面部特征和服装上丰富多样的褶皱。”邵欣欣说,与其他一般的女人立像不同,这尊立像穿着较短的长袍,长袍对称地覆盖住胸部,露出内衣的一小部分,伸出的右手则是用来为女神提供祭品,“足以见得希腊雕塑艺术的成熟优美。” 古希腊文明考古的精美典范——“阿伽门农金面具”也亮相展厅。由于这件文物属于希腊国宝,原件不能出境,此次展出的是一件100多年前的复制品,由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宫廷御用画家制作,也是一件难得一见的皇家艺术品。 “金面具原件出土于迈锡尼城堡遗址的墓葬群内,属于一位迈锡尼国王,被称为迈锡尼文明的最好明证。”邵欣欣介绍,金面具由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于19世纪后半叶发现。他受到《荷马史诗》所述内容的启发,在土耳其和希腊多地展开调查,发现了特洛伊遗址和迈锡尼遗址,从而揭开了迈锡尼文明的神秘面纱。 展厅内,一幅迈锡尼城堡复原图还原了当时的情景:高高的山上,离居址不远的地方就有圆形石墙包围的墓圈。“墓圈不在旷野上,而是在城里,说明当时军事斗争比较频繁,墓葬被安排在相对安全的城堡附近。”邵欣欣说。《荷马史诗》里提到,阿伽门农是迈锡尼的国王,是整个希腊联军的统帅。实际上,经专家考证,阿伽门农率领希腊联军攻打特洛伊的事情可能发生在迈锡尼文明晚期,而出土“阿伽门农金面具”的墓圈是迈锡尼文明早期的。因此,这件金面具应该属于另一位迈锡尼的国王。 蛇元素文物吸引观众 来自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的桃金娘形金花冠,是这场展览最闪亮、也是最“娇贵”的明星文物。 金花冠带有精美的珐琅装饰。每一片尖叶是从金箔上剪下来,在花环底部被扭成丝状茎,花冠的中心两条金线被打成一个结,以螺旋结尾。桃金娘是一种植物,气味芳香,被认为是女神阿芙洛狄忒的圣物,象征着不朽,也正是这件花冠的灵感来源。在古希腊,黄金、镀金和天然的花冠被用于秘仪、祭祀、祭酒、宴会、赛会和戏剧等有关的各类仪式。在这件花冠出土的古马其顿地区,黄金花冠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尊贵身份的标志,通常作为私人物品被放置在贵族的墓葬中。 随着乙巳蛇年临近,展览中的蛇元素文物吸引了众多观众打卡。从迈锡尼时代的印章戒指、印章石,到几何风格时代的陶瓶、古风时代的首饰,再到古典时代的雕像……蛇元素为古希腊文明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一枚金戒指上,图案主要区域是一对公羊,每只公羊都位于一个蛇形结构框中。一枚红玛瑙印章石上,刻有迈锡尼人信仰的“百兽女主”波特尼娅,在波特尼娅上方升起的是代表神圣的蛇框图案。一只几何纹双耳瓶的提手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长蛇。一座还愿浮雕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拄着一根手杖,手杖上盘着一条蛇。 邵欣欣说,蛇的形象在古希腊文明中有多重内涵,有的与神有关,有的象征着“重生”。透过这些文物,可以管窥古希腊人的信仰和精神世界。 还有更多“文化远播”的故事呈现在展板上。一组图片里,希腊的赫拉克勒斯像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金灯寺的佛教护法像、首博馆藏的一件戴狮虎头盔的武士俑组合出现。“赫拉克勒斯的形象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到中亚地区,被希腊式佛教艺术所吸纳,最终伴随佛教传入中国。”邵欣欣介绍,这组文物可以直观呈现赫拉克勒斯从希腊到中国传播过程中艺术造型和特征的演变。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