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学工
寒假来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切实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平安、祥和、快乐的假期,市教育局向广大家长发出有关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的温馨提示。
不参加违规学科类培训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我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全部取缔。寒假期间任何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学科类培训,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包括在职教师)均为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将严肃查处。
广大家长和学生要坚决抵制以任何形式举办的各类违规学科培训。尤其拒绝以游学、冬令营、研学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的学科类培训;拒绝以教育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隐形变异方式违规开展的学科类培训;拒绝通过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拒绝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公寓等场所违规开展的“一对一”“一对多”等违规学科类培训。要充分认识参与违规培训所带来的人身安全和资金风险,切实维护自身利益,减轻孩子过重校外培训负担。
适度参加非学科类培训
家长要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在孩子感兴趣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体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在选择机构时,要谨慎辨别,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务必做到四看。
一看办学资质。合规的培训机构必须做到“证照齐全”:即持有文旅广电局、科技局、体育局等部门颁发的《校外培训机构设立核准书》,以及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或民政部门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办学许可证登记地址与实施教学地址相符,机构名称与办学许可证登记名称一致。“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网址:https://xwpx.eduyun.cn/)已正式上线,家长可以登录此平台,查询机构是否持有相关证照。
二看教师资质。机构所聘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相应类别的职业(专业)能力或具有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证。以上证件应在培训场所显著位置进行公示。
三看许可范围。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项目必须在审批、登记的许可范围之内,培训课程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并进行公示。
四看办学场地。合规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均要求配备视频监控设备、消防安全设施、安保设施等。正规机构不会开设在居民楼、车库、地下室等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场所。
签订培训合同时擦亮眼
为保障大家的财产安全,建议家长们不要轻易相信商家无依据的推销话术,不要以任何形式一次性向机构缴纳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预收费用,一次性缴纳费用不要超过5000元。
建议广大家长要通过教育部“校外培训家长端”APP进行网上购课。该APP是一款面向家长的以公益为主导,全免费的应用软件,该平台让培训机构信息更透明,各大主流应用市场均可直接搜索下载。通过APP,家长“掌上”即可实现购课、消课、退费、评价、投诉全流程办理。同时,培训费用将按监管流程存入监管账户,家长们支付的培训费用将受到银行的实时监管,能有效地防止“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的发生。
签订培训服务合同时,家长一定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并重点关注合同中收费项目和金额、退费标准与办法,以及双方争议解决途径和方法等重要条款。
发现违规培训这样举报
参加非学科类培训时,广大家长要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防火防电、防欺凌、防诈骗等,并做到“四看”。
一看培训机构收费项目与标准、监管账户账号、开户行、收费标准、退费程序等信息,费用是否通过上述合规渠道进行收取,严防资金风险;二看培训机构的培训场所消防设施设备是否齐全,消防管理是否规范,逃生通道是否畅通,房屋结构是否安全,一旦发生危险孩子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撤离;三看舞蹈、体育等有一定危险性的培训项目,是否具有相应的保护设施;四看培训机构培训材料是否向审批机关备案,培训内容是否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等。
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如发现培训机构或个人违规开展培训、超限额收费、恶意涨价、卷钱跑路、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或在培训机构兼职兼课等行为,可向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