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年终考核压力有多大?
日期:01-20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当下各类古装影视剧里,古代官员似乎不是在朝堂上忙着上奏,就是在家里和各位女眷忙着宅斗,仿佛完全没有考核压力。
实际上,自秦至清的两千多年封建时代里,对官员的考核十分严格。古代官场上,各级官员的绩效压力并不比现代人轻,还关系到职位升迁、贬黜,甚至有丢掉身家性命的风险。
周到秦汉
逐渐走向成熟
不同的朝代,官员考核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时期内,官员的职务不同,考核内容和标准也有差异,但基本会围绕为官是否清正廉洁、是否忠于职守、业绩是否显著等方面,和现代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有相似之处。
《尚书》将官员考核追溯到舜的统治时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即官员每隔三年考核一次,根据三次考核的结果来决定奖罚,有功者提拔,有过者罢免。《周礼·天官》记载:“大宰之职,以八法治官府。”其中“八法”指的是官属、官职、官联、官常、官成、官法、官刑、官计,其中“官计”就是对官员的考核,以此体现约束的重要性。
考核范围包括“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通过考核管辖范围内百姓的人口、赋税、兵役、治安等情况,综合评判官员的政绩。
到了秦代,官员考核标准已经基本成型,包括自上而下的巡察和自下而上的上计,可以视为上级对下的巡视和下级对上的汇报,并确定了“最”“殿”分别作为考核绩效划分等级的专用名词,“最”为上等,“殿”为末等,这一术语一直沿用到清代。
据云梦秦简记载:“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朿脯、为早(皂)者除一更,赐牛长日三旬。殿者,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
意思是在平时三月一次考核的基础上,正月对养牛情况进行大考核,如果牛膘肥体壮,则成绩优秀,主管这一业务的底层官吏“田啬夫”将获得一壶酒、十条干肉的年终奖,他手下具体负责喂牛的人可以减少一次更役,小头目“牛长”则得到资劳三十天的奖励。如果牛的健康不尽如人意,则成绩落后,田啬夫要负起主要责任,被上司批评,喂牛人罚无偿干活两个月。从这一基层官吏的管理情况,可以一窥秦律的严格。
汉承秦制,对秦代的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西汉时期,官吏的考课采用九等定级制,前六等属于合格,七、八、九等就有降职乃至罢免、治罪的风险了。
自唐代到晚清
制度日趋完备
唐代设立了考功司主管考绩,结合官员的业务、品德制定了完善的考核定级程序,规定任官满二百日即可参加考核,但如果请假超过百日,或一年未履职,就不能参加考核。
唐代实行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并规定了具体的“四善”“二十七最”两个标准。
“四善”是政治素养和品质方面的要求,包括“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属勤不懈”。“二十七最”则指的是不同职能领域的官员能达到的最优表现。
唐朝前期,豫州刺史卢从愿曾取得“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的优秀成绩,因其罕见,受到了唐玄宗的亲自赞誉,并被赐予绢百匹作为奖励。
到了晚唐时期,考核的水分就变大了,甚至按官职高下确定考等,完全成了走过场。
宋代的官员考核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代的“四善二十七最”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元代要求所有官吏的考满时限和升迁出职路线等管理都由中央朝廷统一规定,这在封建王朝尚属首次。
明代在前朝基础上,确定官员考核由吏部与都察院共同负责,包括考满和考察两部分。考满主要考核具体官员的年资和政绩,三年一考,三考为满,分京官和外官实施,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等级。四品及以上官员由皇帝定夺结果,四品以下官员先由各部门“一把手”填写鉴定,再报监察御史考核。
清代官员考核和明代相近,规定一年一考,三年为满,分“京察”与“大计”两种形式。
官员考核
提交什么材料
古人迎接考核,同样要提交各种台账、资料,只是和现代的形式不太一样。自先秦至晋代,“上计”都是考核官员的重要材料,是涵盖了全年的财政收支、人口变化、物产情况、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文书。如里耶秦简有“令佐赣入赀钱七百七十六,元年八月庚午令佐赣监”的货币税记录,肩水金关汉简有“本始四年二月甲辰,万福隧长通光受司马米二石二斗”实物税记录等。后世虽然叫法不同,但范围相似。
除了年终考核,朝廷有时也会开展专项考核,如汉宣帝曾经派遣丞相、御史掾(yuàn)二十四人,到各地查勘冤狱,考察官员执政情况。
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印纸历子”,它是外任官员赴任时,朝廷下发的印有各种项目的记录册,要求官员在任上填写日程安排、公务情况、人事变化等信息,作为考核其政绩的依据,可以算是一种“工作手册”,减少了突击伪造的可能。明代重视征收赋税情况,纳入官员考核标准,甚至可以“一票否决”。
清代增加了面向中高级官员的“密考”制度,在乾隆朝正式实行。要求每年年底各省总督、巡抚分别将对所辖布政使、按察使两司以及道、府官员的评价形成“考语”,以奏折形式密报皇帝。光绪三十二年(1906)和三十三年(1907),两任云贵总督对云南布政使刘春霖的密考考语大相径庭,导致刘春霖最终被解职。
纵观古代官员的“年终考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吏起到了鞭策和约束作用,并以较为严明的赏罚制度要求他们恪尽职守、业绩显著,但在封建时代,这些考核制度仍然有着比较明显的弊端——走过场、任人唯亲的情况屡见不鲜,也造就了许多人浮于事的现象。
(据上游新闻,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