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传世皆因美
日期:01-17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高逸图》局部 (唐 孙位)
近期开幕的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中国历代书法展和绘画展之所以引人注目,起初是因为有几件藏品多年以来第一次露面,待观众到了现场,才发现更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展陈空间和首期推出的众多名作。4000平方米的展厅分为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海上书画馆及书画特型馆,总计315件(196套)展品涵盖了众多流派与风格。数千年来,这些国宝经历朝代更替、战火纷飞仍保存完好,让今人感受到那遗世独立的气息,时间会让物质灰飞烟灭,美却能跨越千年。
《高逸图》
人物画史的转折点
人物画是唐代绘画的最高成就。已近二十年未曾亮相的《高逸图》为唐末绍兴人孙位所作,在绘画馆的起首处占据中心位置。一般认为此卷刻画了“竹林七贤”,但目前画面仅剩四人,从左至右依次为:体态丰腴、披襟抱膝的山涛,手执铁如意的王戎,双手捧杯、作欲吐之状的刘伶,以及手握麈(音同主)尾的阮籍。观众不禁惊叹于卷上艳丽华贵的设色和生动的人物神态。其实,此卷1955年入藏上博时的保存状况堪忧,后经裱画专家刘定之的装裱与国画艺术家、书画鉴定家徐子鹤的修复,才焕然一新。
《高逸图》继承了东晋顾恺之和南朝陆探微的用笔传统,线条细劲圆转,只在表现人物肩头和袖口时略呈方折之笔。作者十分注重对人物眼神的刻画,或睥睨一切,或怡然自得,或睿智聪颖。极具造型感的假山石,配上近似汉代砖画上的草木形象,起到分隔画面、突出人物的作用,也烘托出逸士贤人放情丘壑的志趣。
晚唐时期,唐王室几近名存实亡。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占长安后,身为宫廷画家的孙位随唐僖宗逃至四川成都,蜀地画家皆以他为师。其绘画艺术对五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轼说:“处士孙位始出新意”“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高逸图》被看作是人物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曾经如日中天的人物画从晚唐开始逐渐让位于花鸟画和山水画。宋徽宗曾用瘦金体在此画上题“孙位高逸图”五字。
《柳鸦芦雁图》
花鸟画巅峰时期
归于赵佶名下的《柳鸦芦雁图》紧邻展出。画面内容清晰地分为两部分,右写柳鸦,左写芦雁。长期以来,此卷存有颇多争议。普遍的看法是,全卷由“柳鸦”和“芦雁”二图合拼而成,《柳鸦图》为真迹,《芦雁图》为伪仿或模本。尽管如此,前后内容完美呼应,“柳鸦”写春,“芦雁”绘秋,春秋代表一年的轮转。
画卷起首处,一株古柳,自根及干,截为最粗壮古拙的一段。正是早春时节,向左挑出的两枝柳梢上新绿初芽。四只白头鸦栖于枝头,鸦身以浓墨点写羽毛。背光看墨色如堆,极厚极重;顺光看,墨与墨之间留着的白线熠熠闪光。树下坡上的羊齿草临风摇曳。这一段全以墨写,只在柳树根枝上略施了淡赭色。后半部红蓼滩头,秋水清浅,一丛衰芦,四只聚雁以工笔绘出,或觅食,或饮水,或栖于芦丛苇边。
从美术史上看,中国的花鸟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发轫于唐晚期,由五代至两宋,进入繁盛期,在徽宗朝,皇家画院的引领作用显著,赵佶本人身体力行,将黄筌与徐熙这两位五代花鸟画领域领袖人物的风格与技法相结合,令宣和时期成为花鸟画创作的巅峰时代。
山水画
从崛起到程式化
在古代绘画史上,五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不仅推动了花鸟画的成熟,同时孕育了以水墨为主的山水画的成型。
在南唐,除了徐熙外,另一位影响后世的大画家是中主李璟时担任北苑副使的董源。画史上说他擅画仕女,兼画牛、虎,但山水画才是他最具开创性的门类。从传世归于他名下的数件作品中可见,董源的山水格局趋于展现平远之景。此次展出的《夏山图》尤为典型,画面上层峦叠嶂,丘陵起伏,与董源的《潇湘图》和《夏景山口待渡图》无论是构图还是笔法甚为接近。
北宋米芾的《画史》赞董源“平淡天真,唐无此品”。明代的董其昌更把董源的山水视作“南宗”之源。经这两位艺坛风云人物的高度推崇与大力宣扬,董源成为文人山水的百代标程。
元代的赵孟頫、高克恭及“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的山水几乎全部从董源演变而来。明代《画史会要》上讲黄公望“山水师董源、巨然”;倪瓒“初以董源为师”;赵孟頫的代表作《水村图》从构图到笔墨均化自董源的平远之貌。
与赵孟頫同时代的钱选自南宋灭亡后隐居不仕,于家乡的山水间排解惆怅心绪。《浮玉山居图》写画家眼中的湖州浮玉山景色。画中多为方石,堆砌起来似一组玉雕。钱选以尖而细的笔勾点,再染淡墨,敷以青色。大量的墨点与彩点,或聚拢,或散开,形成一种冰清玉洁的视觉效果。
专门设立的书画特型馆为馆中之馆,超长的画卷终于可以舒展地躺平在特制的展柜里与观众见面,超高的立轴作品也拥有了足以昂首挺胸站立的室内空间。首轮展出了清初“四王”之一王翚(音同辉)的《重江叠嶂图》卷,长达18.75米。另有他的《小中现大图》,以二十开册页证明了他研习前辈大师作品时的用心。然而,临摹虽精,山水画江河日下已露端倪,毕竟创新才是艺术的根本,这个任务要到20世纪后半叶才能实现。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