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福先画纸质画稿
作品《齐心协力建包钢》(半成品)
◎记者 郭晓云 摄影报道
在北疆国石艺术馆里,林永福打开所有的柜灯,在每一件作品前驻足、凝思。灯光柔和地洒在那些精美的石雕上,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层薄纱,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庄重的气息。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他心血的结晶,每一道纹理、每一处雕琢,都蕴含着他对石雕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
让时间淬炼刀锋
林永福16岁便开始学艺,在石雕的道路上已经走过25个春秋。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他从青涩稚嫩的学徒逐渐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大师。他曾在闷热的工坊里,对着一块顽石反复琢磨,汗水湿透了衣衫,只为寻找最完美的雕刻角度;他也曾在寂静的夜晚,伴着昏黄的灯光,查阅大量资料,深入研究当地文化,只为让自己的作品能更好地融入这片土地的灵魂。
今年,林永福带着对石雕艺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从家乡来到包头。初来乍到,他便被这座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那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古老的传说故事,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他,让他毅然决定扎根于此,开启自己的石雕创作之旅。
在北疆国石艺术馆里,15件石雕作品向人们展示了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那一件件精美的石雕,仿佛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重现着往昔峥嵘岁月的片段。百年画卷徐徐展开,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仿佛就在眼前。雪山草地、饥寒交迫,红军战士们却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踏出了一条希望之路。时光流转,当目光投向如今的生活,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繁荣发展,复兴号、神舟系列等等的科技变革,使人们不禁对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肃然起敬,也更加珍视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这些红色石雕作品宛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人们走进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大门,让红色文化和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
用石刻展现历史
初入包头,林永福就像一个充满好奇的探索者,一头扎进了本土文化的海洋。他感受到这座城市对文化的重视和潜力,无论是二人台那激昂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还是百年老店的时光印迹,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气息。漫步在包头的大街小巷,精美的蒙古族工艺品、绚丽的剪纸作品,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他发现包头的文化底蕴犹如一座深埋的宝藏,他手中的石头也不仅仅是一枚石头,而是这片土地文化记忆的鲜活载体,每一道纹理、每一处瑕疵,都像是历史的密码,等待着他用刻刀去解读和诠释。
《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火热年代,在他的刻刀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题材让他的创作更具地域特色,也让他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与这片土地的文化纽带越系越紧。”
在包头这片充满文化与艺术的土地上,林永福带着对艺术的执着与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深深地扎根于此。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尚未完成的作品,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他的灵感与当地文化交融的火花。
说起未来,林永福的眼中满是希望,他知道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他用刻刀去讲述。“我希望能培养更多的工艺美术行业优秀人才,把这门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工艺美术的魅力,一起续写包头这片土地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