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两新”导向抓项目、抓招商,在保持经济稳中快进势头上聚力攻坚。
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主攻650个重大项目,继续按季度组织开展观摩测评,力保投产300个以上、投资增长2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抓住“十五五”规划编制窗口期,谋划储备一批标志性、牵引性项目,大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推动国道210线白固段公路、固东公路小腮扣至大庙段具备通行能力,包银高铁(包头段)通过验收,力争包风3、包风4、包北主变扩建等建成投运。
继续大抓招商引资。聚焦重点产业集群,运用头部招商、场景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全力招引链主链核企业和配套服务项目,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200个以上,到位资金量突破1200亿元、增长20%以上。
着力激发消费潜能。落实好“两新”加力扩围政策,大力推动手机等数码产品以旧换新和老旧电机等存量设备更新。聚焦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需求,努力在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上形成一批支撑点。
二、聚焦“3+5+N”重点产业集群,在做大产业增量上聚力攻坚。
三大旗帜型产业新增产值600亿元以上。“两个稀土基地”建设要提升能级,实施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二期、厦门钨业磁材、汇川技术电机等45个项目,以卧龙电机带动更多永磁电机和配套企业落地,健全稀土产业全链条计量标准认证体系,稀土新材料产能增加4.5万吨、产值突破1300亿元。晶硅光伏产业要稳产提质,实施弘元光伏组件、永臻铝边框等项目,布局异质结、钙钛矿电池等项目,本地配套率达到65%以上,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要做大做强,发挥明阳链主带动作用,实施中车风电齿轮箱、龙马铸造等项目,布局退役风电装备循环利用产业,风电整机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85%以上,产值突破200亿元。
五大战新产业实现产值突破550亿元。继续推动氟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重卡及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打造“中国储能之都”,实施纬景储能锌铁液流电池、国轩高科电芯、海博思创储能产业园、瑞浦兰钧储能集成系统等项目。围绕打造全国首座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实施氢晨燃料电池电堆组装、华电输氢管线等项目,布局一批绿氢制用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
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亚新隆顺高炉绿色升级技术改造、新华联合冶金氧化铝制备等项目,策划一批铜基铝基新材料项目,钢铁产业产值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铝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新能源产业推动卧龙、通威、蒙能、蒙西新能源等重大风光发电项目建成投运,及早开工建设美岱抽水蓄能项目,新增并网300万千瓦以上、储能1000万千瓦时以上。未来产业积极发展低空经济,推进达茂航天飞鸿无人机研练基地、翼能无人机产学研用融合基地等项目建设;拓展硅基材料产业,实施大全半导体硅基材料、德天宸硅碳负极、上海征世金刚石生产线等项目,推动韦尔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满产。
生产性服务业做优现代物流业,落实好国家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举措,打造包头至天津等地“重去重回”综合物流通道,持续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建设,引进物流企业10家以上、培育领军型企业8家以上。做大检验检测和运维服务业,围绕优势领域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做强金融业,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和融资模式,继续扶持企业上市。做精会展业,吸引大型企业和知名机构办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赋能,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聚力攻坚。
加大科技投入。落实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兑现奖励“首”字号“最”字号研用成果和支持策源功能科创项目的承诺,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0亿元、投入强度突破2%。
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全周期全要素支持政策,瞄准高科技和高附加值项目精准开展“科技招商”,培育认定领军企业、瞪羚企业1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1100家。
提升平台能级。支持2个国重实验室承接重大专项,推动鹿城实验室创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以上、国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
推动转化应用。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包头分中心,常态化开展高价值成果遴选发布和转化交易,实施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100个以上,建设中试线示范线20条以上。
深化科技改革。开展科技成果“先试用后付费”试点,推广“创新积分制”。优化科研中试线示范线项目审评和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引进紧缺急需人才8000人以上,新增专技人才1.3万人、高技能人才3000人。
四、落实重点改革任务举措,在破解发展难题和梗阻上聚力攻坚。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聚焦国企系统问题,开展整治整改、提标提质行动,推动市属国企整体扭亏为盈、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聚焦财政收支矛盾,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承接消费税下放等管理权限。聚焦要素保障难题,创新地、水、电等保障政策,开展优势商住地块招商出让,启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大力开展节水行动,提升节水量和再生水配置利用能力。推动电力多边交易扩面,争取战新电价、绿电替代等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盘活闲置资源资产。总结推广盘活存量带动增量成功案例,盯住百万平方米闲置房产、两万多亩批而未供土地和十个政府投资重大工程项目,“一房一策”“一地一策”“一项一策”研究处置。实施固废综合治理行动计划。
做实“三争取”工作。抓住编制“十五五”规划契机,抓好项目库建设。紧紧盯住重大关键事项,积极争取全国“美丽河湖”、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城市更新等试点示范,获得更多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资金支持。
加强对外开放区域合作。推进满都拉口岸通道扩建、智慧口岸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开展“两区外”发动机保税维修业务,鼓励搭乘中欧班列扩大钢铁、晶硅光伏、储能装备等产品出口,力争口岸过货量突破1200万吨。用好京蒙、沪蒙等区域合作机制,落实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规划。
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城市繁荣、乡村振兴上聚力攻坚。
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实施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深化文化高地建设,办好《鹿鸣》文学季、包头摄影季等品牌活动,发挥文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精神氧吧”功能。提升“天下黄河第一村”旅游产品能级。推进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剩余15个院落保护利用、“包棉1958”“大发1913”等项目。扩大“黄河观凌周”、包头艺博会等品牌影响力。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启动建安大街、210国道城区瓶颈路段改造,实现城市易涝点动态清零。推动供水、排水、供电、热力、消防等市政设施智能化升级,建改燃气管道1000公里、室内燃气5.9万户。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6个、174.3万平方米,确保林南平房区安置房9月底前建成交付。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扩围。打造二级标准以上物业服务项目60个,创建自治区级示范物业服务项目36个。力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健全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争取启动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任务和高标准旱作农田试点,打造设施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基地,培育北方设施蔬菜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化供销改革。建设农村公路120公里、绿化美化示范村30个,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
六、办好民生大事实事,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聚力攻坚。
深入实施就业促进行动,落实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以上。推广订单培养、定向培训助企用工模式,支持重点产业开展补贴制职业技能培训,拓宽“以工代赈”范围,促进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稳步提高养老、工伤等社保待遇,推动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参保,完善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保障工资发放。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和儿童友好型城市,
实施“临家”照护中心等医养康养项目。
推动教育高地、医疗高地提质提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5所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解决好教师编制、待遇等问题。支持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等申建新一轮“双高”、争创职业本科院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补齐心理教育短板。提升“医在包头”品牌影响力,增创国家级重点专科和自治区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拓展京蒙、沪蒙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等服务,落实按病种分值付费目录库2.0版。
坚决打好防沙治沙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三北”工程项目200万亩以上。排查整改河湖“四乱”,全面实行黄河滩区禁限种。突出抓好重污染天气防治、入河排污口整治、垃圾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确保如期保质完成雨污分流综合治理任务。实施10个工业节能改造项目,新增10家以上绿色工厂,节能10万吨以上标准煤。建成投运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包头分中心和地方碳汇交易服务中心。
七、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上聚力攻坚。
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突出抓好化工、矿山、交通运输、建筑工地、城镇燃气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有效落实国家支持化债措施。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巩固“校园餐”整治成果。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始终把政治要求挺在前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精神、自治区党委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加强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全市各族人民一道团结奋斗、担当奋进,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包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