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用AI工具写论文 到底该不该被禁止?

日期:01-02
字号:
版面:第10版:新知       上一篇    下一篇

近两年,不少高校都出台了关于大学生使用AI(人工智能)工具的相关规定,而复旦大学的《规定》聚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细化了规则。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高校的担心不无道理: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完成作业和论文的过程中使用AI工具,而且不当使用的行为比例不低。 超四成本科生常用AI 今年年初,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思遥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黄亚婷对国内大学师生使用AI工具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13所高校的3000多名全日制本科生。调研结果显示,本科生使用生成式AI辅助学习的频率较高,其中“有时使用”“经常使用”和“总是使用”的占比分别为32.92%、40.49%和12.29%;有三到四成的本科生表示自己会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 今年上半年,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通知,称将在本科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 复旦大学前不久出台的《规定》更加细致,允许学生在文献检索、格式整理等非创新性方法的范围内使用AI,禁止在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与重要插图创作等过程中使用AI。而《规定》中引发争论的内容,比较多地集中在“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这一点。 亟待出台应用性法规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要求院属各单位引导科技人员和学生透明、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该文件提到,“在成果撰写时,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整理已有的理论、材料与方法等,可进行语言润色、翻译、规范化检查。” 对此,上海一所985高校青年文科教师柴倩倩(化名)的态度比较宽容。她认为,AI并不能凭空产生内容,学生即使用AI来写作业和论文,也需要给出关键词和自己的核心观点,“AI只是起到了将原始想法丰富成文的工具性作用,没有什么坏处”。 有的教师则对写作能力十分看重。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龚金平认为,在文科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学生过度依赖没有个性、缺乏深度的AI工具,可能会损害珍贵的表达能力。但他同时认为,用AI翻译论文摘要部分是可以的:“如果AI比人翻译得好,为什么不用呢?或者我们可以在AI翻译之后自己再改一改。不允许使用AI翻译,这样的规定也很难落地。” 多名受访教师也都提到,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检测AI使用工具,这给评价学生作业、论文带来挑战。因此,由高校、教师给出明确的态度和规则十分必要。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