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永峰
每天上午,53岁的青福镇赵家店村村民赵莲莲都要在家中“捏面人儿”。最近,“面人儿”在网上销量渐涨,她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作为一个不种地的农民,我一度无所事事,是面塑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赵莲莲乐呵呵地说。
2024年8月,离赵莲莲家很近的银海社区成立了非遗传承工作室,引入面塑传承人王富荣、京东大鼓传承人王素梅等非遗传承人入驻。接连开展的非遗体验、教学活动辐射该社区及周边村庄,受惠居民3万多人。
一块块彩色面团,在王富荣的手中捏、搓、揉、掀,再经过小竹刀点、切、刻、划……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便出现在大家面前,引得众人啧啧赞叹。近日,在银海社区非遗传承工作室,非遗面塑传承人王富荣教居民们“捏面人儿”,带大家体验妙趣横生的“指尖艺术”。
清代著名面塑大师赵阔明第五代传人王富荣从事面塑技艺30多年,在面塑技法及题材方面多有创新,被誉为“草原面塑王”,获评包头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银海社区非遗传承工作室,王富荣每周为居民带来一次面塑制作教学,许多居民已熟练掌握了制作工艺,面塑作品放到网上销售,有了不菲的收入。
“青福镇聘请了擅长网上交易的运营人员,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开网店、如何卖面塑作品,我现在每天都有商单,一个月能收入两千多元呢。”赵莲莲说。
青福镇鼓励、帮助村民通过非遗技艺增收创收,将非遗“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定期邀请非遗大师对困难家庭集中开展培训,手把手教授面塑、剪纸、花草扎染等手工艺品制作方法,同时拓展线上渠道,助力引流销售,截至目前,已助力30多位村民进行线下线上销售非遗文创产品。
传统非遗在当地民众生活中得以延伸或维系,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