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甲午:北洋悲歌与晚清大败局》书影
202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关于这场对近代中国意义深远的战争,我们从未停止研究和讨论。但受限于后见者的视角,甲午战争的诸多史实依然没有清晰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学者陈悦的《沉没的甲午:北洋悲歌与晚清大败局》,就为我们重新去全面认识、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与观点。
北洋的战力
有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北洋海军是亚洲第一的海军。严格地讲,这种说法有其正确性,但需要加一个时间限定:在北洋海军初创时,它确实强于日本海军;然而到甲午战争前,从舰艇到战术,北洋海军已落后于日本舰队,其中唯一可以抗衡的是海军士官的素质。可以说,东海海战的失败是这种实力对比下自然而然的结果。
北洋海军创立于1874年,这一时期恰好处在舰船装备层出不穷、设计思想百花齐放的时代,北洋舰队所购买的德国铁甲舰是当时军舰界翘楚,设计理念是强调火炮口径而不重视火炮数量,火力的分布集中于舰首,侧舷火力薄弱。1891年,户部外购军火禁令下发,舰队两年没有任何更新,而此时新型军舰的设计趋于稳定,其中的改变正好与之前截然相反:从重视火炮的口径变为数量;增强侧舷的火力;速射炮成为主流,其能显著提高射速,形成火力压制。
从火力来看,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10艘主力舰的10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有44门,速射炮仅4门;日本参战主力舰的上述口径火炮101门,其中新式速射炮70门,速射炮每分钟打出10发到12发,而北洋舰队的老式架退炮每分钟打出1发,其中的差距不言自明。
从炮弹来看,当时海军的主流炮弹是开花弹、穿甲弹、霰弹,而北洋海军主要装备穿甲弹,其攻击舰船依靠弹头尖锐,炮弹底部安装引信,命中目标后剧烈震动引发自燃,这种触发方式使“哑弹”频发;开花弹则是依靠爆破产生威胁,火药量更大,杀伤更稳定。北洋海军当时来不及装备更多开花弹,而用穿甲弹击中日舰后,并无法破坏舰船结构,会发生从舰内穿行而过不爆炸的情况。为什么不装备开花弹呢?天津机器局作为海军炮弹主要生产方,此时日夜赶工,每天产能是30枚,且是“1880年前式”,威力小于日方装备的新式开花弹。
从动力来看,舰船的动力来源——锅炉,通常的使用寿命是10年到15年,至1894年,北洋海军舰船少则服役五六年,多则十余年,主力舰都到了锅炉更换周期。1893年,提督丁汝昌就提出更换锅炉的问题,但150万两的经费,致使更新动作一拖再拖,到战争爆发时,北洋海军实际上在用老化的锅炉提供动力,十分影响航速。此外,锅炉所需要的煤炭,当时由开平矿务局承担,为了完成李鸿章制定的冬季之前储存3万吨燃煤的目标,仓促之间混入了大量劣质煤,劣质煤燃烧不充分,影响船速,更是雪上加霜。
北洋海军的官兵素质,可能是唯一领先的地方。海军作为完全没有成规的外来军种,培养、考核、选拔完全接轨西方教育。北洋海军采用纯英语教学操练,截至战争爆发,士兵都已服役多年。这些水兵往往出身贫寒,在16岁后接受长期训练,其专业度和军队风气,远好于积弊甚多的陆军。
东海的落败
作为北洋海军的控制者,李鸿章是否知道中、日间的实力对比呢?他在朝鲜败局无法挽回后,制定的战略是“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亦即形成战略威慑,不主动寻求决战。所谓“保存实力”,并非只是李氏“挟北洋自重”,更多也是出于军情对比下的无奈之策。
东海海战发生在1984年9月17日,这次决战其实是在相互错位的认知中猝然发生的。日本联合舰队的计划是偷袭北洋海军的运兵船,却突遇北洋海军主力而形成决战。
北洋舰队的战术是“夹缝雁行”阵和三条战术规则。“夹缝”指军舰组成的战斗小组之间,后舰在前舰左、右后方45度夹角的位置,能够互相应援配合;“雁行”指横向排开,亦即横阵;“三条规则”是姊妹舰尽可能相互配合作战、舰首保持朝向敌方,所以军舰必须遵守号令,跟随旗舰运动。
由于北洋舰船的动力受限,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本该是一字横排的舰艇,出现了中央突出、两翼落后的人字形样式。战役至下午3时,北洋海军旗舰“定远”中弹,引起猛烈火灾。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船体破损,海水大量灌入,向右倾斜,最终以自杀式撞击企图与敌舰同归于尽,可惜功败垂成。
由于火力、动力、补给等各方面原因,北洋海军在黄海大败亏输,失去了一半主力作战舰艇。与此同时,日本的战力损失十分微弱,可以得到很快的修复。随后,天津机器局开始紧急派遣工人支援舰船的维修。按照丁汝昌的说法:“目下无一舰可以出巡。”
客观上,舰队停留旅顺,进行维修和补给,是切实可行的选择。然而,陆军的“战犯级”表现,最终葬送了北洋海军,也直接导致了战争失利。
陆军的不堪
自朝鲜危机以来,清朝不断派遣陆军作战,可几乎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甚至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的威海保卫战,仍在以极为“外行”的方式指挥作战,最终导致北洋海军全部覆灭于刘公岛。
清朝军队问题的原因是军备废弛,原有的兵役制度名存实亡。在与太平天国旷日持久的作战中,形成了以地方兵勇集结而成的军队,这些军队往往以地名或统领称呼。清朝陆军战绩奇差,面对日军屡战屡败的情形,又可分为更细致的三个原因:供给不力、指挥低能、缺乏统筹。
北洋海军撤退到威海卫,属于保存战力最后的希望。山东巡抚李秉衡主持防务,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职权所限,无法直接指挥。李秉衡只在乎自己镇守的烟台,而对威海、荣成等前线阵地不予重视,行军缓慢,直到日军登陆滩头,他立即主动撤退,使威海南、北两岸炮台均被日军占领。此时,北洋舰队仅有的船只退至刘公岛,业已弹尽粮绝,为不资敌,定远舰自沉,丁汝昌、刘步蟾等人全部自杀殉国。
北洋海军的牺牲异常壮烈,然而令人寒心的是,以李秉衡所属的清流派,在朝堂之上,始终与李鸿章代表的北洋派对垒,处处辖制,进行完全不顾国家利益的政治派系斗争。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自始至终以打倒李鸿章为目标,他们先后质疑并企图撤换丁汝昌,在战役中多次以“畏战不出”的罪名逼迫李鸿章,迫使北洋舰队无法完全按照军情行动,遂至一发不可复收。
可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小到训练、装备,大到观念、制度,无不显示出清朝与维新后的日本存在全方位的差距。
(据《北京晚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