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不同等级的官职,他们的工作环境也有所不同。比如说最高级的官职就是在京官员,他们工作中最重要的会议就是“国家朝政会议”,这也是封建王朝体制内的最高级别会议,《史记·晁错转》中将其称为“集议”,而《史记·魏其侯传》则将其称作“朝议”。
当然,也不是所有在京做官的官员都需要上朝的,不同朝代对上朝官员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唐朝,皇帝要求最低九品的所有京官都要上朝,但是只需要五品以上每日参朝,而其他官员就轻松许多,只要每逢初一、十五上朝参会即可。
只允许高官上朝的规定只在宋朝践行一段时间后,又被明朝朱元璋破除,他要求不论官职大小,一律上朝,哪怕是进京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得上朝,不过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而其他官员只负责“站着”。到了清朝,制度又有改变,只有一品官员可以站在殿内朝见皇帝,二品官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而三品以下直接没有资格参加。朝堂上的会议大致和我们在一些“宫廷”戏中看到的类似,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不同政派之间的争论等等。
在电视剧里,我们仿佛觉得古代大臣们工作可轻松了,每天上完早朝以后就没有其他事情了,其实不然。比如说在清朝,张廷玉、和珅等被皇上器重的朝廷重臣,他们在上完早朝后还会被留在宫廷中帮助皇帝筛选奏折、处理大量事务,甚至忙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这也才有“嘉年大学士张廷玉等辅弼勤劳,赐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袭”这一记载,而张廷玉也被称为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京官的工作场景大部分都在朝堂上会议,在宫廷或是各个部门单位工作,而作为地方官员也有他们对应的“衙门”等工作议事的场地。
前文讲到的京官或者地方官,他们都是有“编制”的官员,自然有对应的办公场地,那对于“创业”的商人而言,他们又是在哪里商量决策的呢?
这要从明朝商业的繁荣发展说起,《去伪斋集》中是这样描述的:“或给帖充斗秤牙行,或纳谷作粜籴经纪,皆投揣市井间,日求升合之利”,因为商业的繁荣至极,崛起了许多地域性的商帮,比如最有名的徽商,还有江西商帮、龙游商帮、福建商帮、山陕商帮等。商帮大都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因此,商帮中的重大事件讨论大都也离不开家族各人员,祠堂便承担了大家办公决议的功能角色。不管是商量商业重大决定,或是选举族长、修建祖坟等事情,都可以由族长召集族人在宗祠聚会,大家一同讨论解决问题。
祠堂建筑基本都是方正布局,规模可大可小,但层高大都高于普通住宅,通常区分有正厅供奉和议事场所两大区域。不少祠堂中还会设置戏台,方便工作之余看戏休闲,有些类似于现代打工人的“咖啡下午茶”时光。有些大型祠堂还配备了庭院,方便大型会议之后,可以沿着庭院游赏一番,可以说是早期中国写字楼的萌芽。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