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硕
区划地名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以来,包头市紧扣“四强化”,扎实推进界线联检、界桩更换和平安边界建设等工作,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建设,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筑牢区划之基
行政区域界线是毗邻行政区域之间的分界线,是国家依法实施分级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包头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在前,以界线联检、界桩更换和平安边界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5年来圆满完成了呼包、包鄂、包乌、包巴4条市(盟)级行政区域界线两轮联检任务,巡检界线总长累计约2173公里,共470颗界桩。完成两轮共30条旗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任务,巡检界线总长累计约1064.2公里,共220颗界桩。完成了自上世纪90年代呼包线、包鄂线、包乌线全线埋设界桩以来,包头市管辖的63颗界桩首次更换工作,涉及行政区域界线736.4公里,进一步增强了界桩的权威性、严肃性。常态化开展行政区域界线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实地指认界线走向,妥善处置解决纠纷隐患,沿线开展《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等宣传活动,推动边界地区开展各种交流互动,毗邻盟市、旗县区《平安边界建设协议书》签订率达100%。
规范地名管理
地名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治理的“数据底座”。包头出台包头市地名管理工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21个部门参与的全市区划地名工作部门联席工作制度,印发《包头市城镇道路命名更名规则(试行)》,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全市街路巷命名更名审批流程。每年集中开展至少1次全市道路摸排工作,联合公安、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文旅等部门大力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组织开展全市命名道路“有名无牌”、不规范道路标牌等专项摸排工作。严格按照规范化流程命名道路,5年来命名更名道路共220条。持续推动地名信息数据常态化更新完善,目前库内已收录包头地名信息数据约1.7万条。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记录地名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形成10大类、6700条包头地名成果。做好地名成果转化,编印了《包头市地名大词典》《包头市行政区划图》《包头市区道路名称图》《包头市街坊区片图》等图录典志。
加强文化建设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着社会变迁,寄托着乡愁记忆。包头以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锚点,挖掘本土地名故事、文化资源,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举行市地名专家聘任仪式,建立市级地名专家库,完善专家咨询和评估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工作,2处地名入选全区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全市道路名称“双库”,按照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优美自然景观等类别,建立道路名称备选库,加强道路命名前瞻性、文化性。探索开发智能检索功能,建立道路名称数据库,实现多条道路一键查重,提高工作质效。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围绕“走进行政区划、弘扬历史文化”“地名文化 印象包头”主题,以庚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阐释长城文化、西口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为牵引,推出系列地名文化信息,梳理挖掘各类地名120多个,刊发包头地名文化信息50多期。
助力乡村振兴
地名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起到了传承文化、标识身份、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自“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包头组织3期业务培训,指导全市区划地名工作人员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全面摸查、采集上图、命名设标等工作,通过理论与实操的方式提高业务能力,为乡村地名采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指导2个试点地区制定“乡村著名行动”流程指引、办理清单、政策问答等资料手册,对乡村地名信息进行精准化、规范化采集。以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农特产品产地、乡村旅游景点、采摘园等地名为重点,广泛采集与群众生活相关乡村地名信息,2024年共采集数据4000多条,同步“入网”“上图”,方便了群众出行游玩导航。以九原区麻池镇为试点,以设置乡村智慧门牌为抓手,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
下一步,包头市将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服务水平,规范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全面推动区划地名管理与服务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支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