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永和九年 王羲之的那份醉与醒

日期:12-10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 在这漫长岁月里,有过数十个王朝、数百位皇帝的更迭,所用年号甚多。但这些年号都是各个政权的象征,唯有“永和九年”因为《兰亭集序》超越其政治意义,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独树一帜,光彩夺目。 “千古聚会” 公元344年,22岁的晋康帝司马岳卒于宫中,年仅2岁的太子司马聃继位,史称晋穆帝。次年改元“永和”,是为永和元年。 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修禊”(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民间风俗节日)集会。 兰亭,地处绍兴兰渚山下。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屯兵在此地时种植兰花,汉代在此地设置驿亭,故取兰花、驿亭其神——谓之“兰亭”。 兰亭四周浅溪淙淙,幽静雅致。东晋时,王羲之在此筑园以居,园林景致为后人称道。 永和九年农历三月的春日,王羲之邀请了一众文人雅士齐聚兰亭,共同参与了这场后世津津乐道的“兰亭雅集”。 与会者中,有名门望族谢安、桓伟、庾友,也有隐逸江湖的孙绰、许询和李充等,以及远道而来的太原王蕴、广汉王彬之、高平郗昙、余姚令谢胜等人,甚至包括了高僧支道林。 众人沿渠而坐,依照古俗,将酒杯置于上游,让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这一曲水流觞的传统,被这次文人聚会赋予了新意。 在这场聚会中,众人临流赋诗,畅叙幽情,支道林更是展示了佛法的神通和禅定,令人眼界大开。 一时间,兰亭内欢声笑语,墨香酒香。 聚会高潮时,王羲之提议大家共同创作一幅画作。众人纷纷响应,挥毫泼墨,最终完成了一幅展现兰亭美景和文人才华的“兰亭图”,成为东晋文化的瑰宝之一。 兰亭聚会后,王羲之还将当日的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记述曲水流觞和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即在王羲之酒醉中写成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千年书法的神品。 唐太宗对王羲之极为推崇,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誉为“尽善尽美”,并将《兰亭序》临摹本分赐给近臣,传说还以真迹殉葬。 兰亭,也因此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同名扬四海。 而在这“桃源”兰亭之外的永和九年,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独特背景 永和九年,刚11岁的小皇帝司马聃在正月大赦天下,以祈国泰民安。然而,五月,出现大疫;七月,地震发生,这一年可谓多灾多难。 随着“八王之乱”、战乱频繁以及东晋内部士族的纷争,中原地区陷入长期的混乱之中,江南地区则分裂成多个小政权,与东晋中央政府的关系时好时坏。 士族势力在此时期开始崛起,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氏兄弟掌控朝政和军事,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宫廷内部,桓温与殷浩两位大将军之间的争斗尤为激烈。 桓温在消灭蜀地的成汉政权后名声大振,加之镇守荆州,手握重兵,令朝廷忌惮不已。这也使得隐居十年的殷浩,被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请出山,以抗衡桓温的独大之势。 王羲之与殷浩为同龄好友,他多次劝殷浩避免和桓温争斗,以免引起内乱,但殷浩并未听从。 永和六年,殷浩北伐大败,被桓温弹劾流放,贬为庶民。 两年后,王羲之心灰意冷,辞官归隐。 王羲之的家国情怀未曾在朝廷展现,却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 而那位一度在官场风光无限的恒温,命运也好不到哪儿去。 桓温三次北伐,虽曾收复西晋故都洛阳,但在第三次北伐中因军队断粮被前燕大将慕容垂击败,最终在人公元373年病逝。 永和九年,东晋王朝虽然仍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但内部政治局势已趋于稳定。皇族和门阀士族之间,以及士族内部,大体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使得政权得以稳定。 这一时期,也是东晋士族政治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士族在政治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通过掌握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 经济方面,永和九年前后的江南地区迎来了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文化上,永和九年前后的江南地区,呈现出了交流与融合的趋势。“衣冠南渡”后,中原士族带来的中原文化逐渐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 东晋涌现出了一批名士、艺术家和思想家,如谢灵运、王羲之、顾恺之等,在思想和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文人情怀 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制序挥毫。 今天捧读这满是画面感的文字,我们依然不得不为1671年前,那一群在兰亭相聚的先人的家国情怀和对生命的认知而点赞。 这一群吏非吏、隐非隐,怡情山水,俯仰天地,以文义冠世的文化人,他们“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以名士之名在那个时代开出的士人精神之花,芳艳至今。 他们身处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的时代,在学无所用、志无所酬的环境中,以兰亭雅集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尽情挥洒自我。他们的出仕、入仕情况不同,但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兰亭雅集”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文人聚会,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一段历史的佳话。 王羲之这一传颂千古的《兰亭集序》,仅324字。这篇序文不仅描绘了兰亭的秀丽风光和聚会盛况,更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他在极尽张扬精神归隐的欢愉时,以其对人类漫长历史的觉醒与审视,自由不失执着,活泼而深沉地阐述了对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考。他道出了生命的短暂和孤独,强调人要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王羲之本人在乱世当中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与汉代清虚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在今天,也算是人间清醒。 尤为重要的是,他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寥寥数语,点明了《兰亭集》结集的意义——记录当代人,以激励后来者。这无疑是对文人情怀的宏大书写。 (据“道中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