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拱桥
“只此青绿”间 长虹凌空起
日期:12-0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5日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这一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桥下两水交汇,桥上飞檐斗拱,桥体的红漆已显斑驳,廊顶的灰瓦久经风雨,在温州市泰顺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涧桥是游客打卡的必经之地,不少游客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山水田园中的廊桥,美得像梦境一样。”
在丽水市庆元县,同为“国保”的如龙桥依山而建,贯通南北。工匠巧妙地依靠北侧的山势,在桥北端修起钟楼,有如翘起的龙尾,在桥南端修筑桥亭,有如低俯的龙首,而桥中的廊屋屋顶,又有如隆起的龙身。“如龙桥”由此得名。这样的木拱桥,在浙南闽北山区有上百座。因为桥上建有遮风避雨的廊屋,又常被称作“木拱廊桥”。古往今来,农夫牵着耕牛在桥上走过,母亲领着孩子在桥上走过,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游子也在桥上走过。
这样的木拱桥,还曾经给学者以极大的惊喜。《清明上河图》的一画之眼就是汴京城里,横跨汴河的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的建桥方式曾令茅以升、唐寰澄等老一代桥梁学家赞叹不已。但是,有很长一段时间,学界都以为这种技术已经失传了。
“编木拱极为精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营造智慧,它的建造方式就是现在最先进的‘模块化装配式集成建筑’的先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木结构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刘杰告诉记者,工匠要用三根木头和五根木头搭成名为“三节苗”和“五节苗”的两类支架,作为桥拱的核心,再用横向的木头(牛头)穿插起来,纵横严密咬合,使桥身极为坚固。“‘三节苗’还能起到梁的作用,如果更准确地说,这样的桥还可以叫‘编木拱梁桥’。”
2009年,浙闽两省联合申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顺、庆元两县作为保护地,均出台了系列扶持保护政策,并在2023年联合制定了《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温州市还为廊桥保护专项作了地方立法。目前,浙江已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共有木拱桥传统营建技艺实践团队170多人。(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