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过年 也是在传承非遗

日期:12-06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清姚文瀚《岁朝欢庆图》(局部)描绘了孩童在春节点旺火、放鞭炮的场景。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在巴拉圭共和国亚松森召开。当地时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经过委员会评审并正式通过决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时间制度 在文字历法创立之前,华夏先民通过观察物候、天象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时间,即所谓“观象授时”。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禾谷一年一熟的生长周期,让人们深切认识到“年”的节律和周期。农业生产是先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于是他们将庄稼收获的时间节点,当作划分年度时间的标记。 一般认为,原始丰收祭祀就是过年最早的起源。当稻谷收获后,人们自然欢天喜地,于是一边庆祝丰收,一边酬谢神灵的保佑,并祈求新一年的收获。《诗经》就描写了周人年终欢庆丰收、迎接新一年的热闹场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先民们确定月份次序,依靠的是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向,因为他们发现,斗柄指向的偏转和周边恒星的隐现,与自然的四季交替密切相关。传说中夏代所创制的历法“夏历”,以建寅月为岁首。所谓建寅,即北斗星斗柄指向寅方(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方位,寅代表东北)的月份。如《后汉书》所言,此时“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夏代人以之为岁首,取冬去春来之意。 西汉初年沿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但这一旧历沿用了百年都没有修订,误差非常大,甚至在月初月末,夜空中却高悬着一轮满月!汉武帝于是下令重新修历,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布太初历,即延续夏历,以建寅月为岁首。岁首之月为历法的基准点,被称为“正”,所以夏历中的建寅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正月。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引进并采用了公元阳历作为时间的制度,于是每年1月1日被确立为元旦,而传统新年则改名成为了“春节”。 文化符号 尽管大江南北形成了不同的年俗,春节却无疑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源远流长的春节,为何数千年来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认为,春节在自然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历史伦理四个维度都具有独特价值。春节不仅“树大根深”,而且“枝繁叶茂”。自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全国上下围绕春节开展了大量保护工作。目前,春节已有5个地方性扩展项目加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随着“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不断深化,春节民俗活动的复兴让各地的“年味”越来越浓。时代的变迁也为节日增添新的内涵。从“春运”“春晚”到微信“抢红包”等各种新民俗活动,都为春节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春节不但为全体中华民族所共享,也在世界各地深入民心。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就在一年前,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世界年”。 春节,就是这样一个人神共处的神圣时空,给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也像是一首永远温暖永远动人的歌,总在寒冷的天气里响起,撩拨着我们心底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既关于家园,更关于我们自己。 【延伸阅读】 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44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5项) 1.昆曲(列入年份 2008年) 2.古琴艺术(列入年份 2008年)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 2008年) 4.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年份 2008年) 5.中国篆刻(列入年份 2009年) 6.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7.中国书法(列入年份 2009年) 8.中国剪纸(列入年份 2009年) 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年份 2009年) 13.妈祖信俗(列入年份 2009年) 14.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列入年份 2009年) 15.南音(列入年份 2009年) 16.热贡艺术(列入年份 2009年) 17.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18.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19.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20.西安鼓乐(列入年份 2009年) 21.粤剧(列入年份 2009年) 22.花儿(列入年份 2009年) 23.玛纳斯(列入年份 2009年) 24.格萨(斯)尔(列入年份 2009年) 25.侗族大歌(列入年份 2009年) 26.藏戏(列入年份 2009年) 27.中医针灸(列入年份 2010年) 28.京剧(列入年份 2010年) 29.中国皮影戏(列入年份 2011年) 30.中国珠算(列入年份 2013年) 31.二十四节气(列入年份 2016年) 32.藏医药浴法(列入年份 2018年) 33.太极拳(列入年份 2020年) 34.送王船(列入年份 2020年) 35.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年份 2022年)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 1.羌年(列入年份 2009年) 2.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4.麦西热甫(列入年份 2010年) 5.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入年份 2010年) 6.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年份 2010年) 7.赫哲族伊玛堪(列入年份 2011年) 优秀实践名册(1项) 1.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年份 2012年)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