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永峰
彭丽丽是一位在额尔古纳河畔长大的蒙古族姑娘,2015年来到青福镇万郡社区工作后,她把这里称作“万家社区”。“因为当万家灯火亮起,我会感到无比幸福。”她说。
在青福镇万郡社区,有包括彭丽丽在内的40名网格员,他们以“邻里相亲、居民团结、守望相助”为己任,不断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构建起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幸福社区。
走家串户 民生事办了
每天,彭丽丽和同事们走到社区的角落、楼栋、广场,把网格内有多少困难户、残疾人、独居老人等事项熟记于心,成为居民生活的“百事通”“千里眼”,谁家有困难,他们总会第一个知道。
“马大姐,我们又来看您了。”放下米面油和慰问金,彭丽丽一边唠家常,一边询问马大姐一家人的近况。
马大姐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马大姐和爱人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今天给您带来个好消息,咱们社区给您办理了特别扶助,每年能领到7500多元,您的日子也能宽松点了,以后再有啥需要我们的您尽管说。”彭丽丽一席话让马大姐心头发暖。
在一次走访中,彭丽丽偶然听到一位阿姨说,“我和老伴儿都是蒙古族,也是咱们社区的老党员。我们年轻时没照过几张相,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拍一套有纪念意义的艺术照。”她记下这件事儿。没过几天,经她提议的一场特别活动酝酿成熟。重阳节这天,青山区青福镇万郡社区十多对各族老党员夫妇来到市奥林匹克公园,两名专业摄影师从不同角度为老人留住精彩回忆和美好瞬间……当彭丽丽和伙伴把精心装裱的艺术照送到老人手中时,几位老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
“小心愿”看上去微不足道,传递的却是善良和美的正能量,弘扬着敬老爱幼和邻里互助的美德,编织出“德邻”的良好氛围。
你呼我应 “邻聚力”强了
在彭丽丽最朴素的理解中,促进大家团结就是要激发居民互帮互助的热情和力量,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安”在社区,为此,她时刻提醒自己多为群众考虑、多听群众意见、多做民生实事。
“小彭,我建议把咱们小区的闲置空间利用起来,让居民有个唠嗑、晒太阳的地方,也把民族文化融入社区治理中。”万郡社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吕汉青是个热心人,经常与彭丽丽探讨社区治理问题,每次彭丽丽都认真做好笔记。
一个月后,吕汉青的建议变成了现实。小区物业后门空地上搭建起一个大舞台,同时,彭丽丽牵头成立了一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红色文化宣传队——乌兰牧骑小分队。小分队每周末登台,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菁英国际小区里有个幼儿园,每天早高峰接送孩子的车占道停靠,上班的居民开车出入很费劲。”在小区居民研讨会上,有人向彭丽丽反映出行问题。
彭丽丽实地了解情况后,上报社区党委和青福镇,上级党委会同青山区交管、消防、住建、城管等部门,以及菁英地产公司、宸锦物业公司、晨风幼儿园等单位召开现场会,经过多轮磋商最终形成“三疏一堵”方案,用最短的时间使“拥堵”变“通途”。“我们依托‘邻郡·红驿站’议事长廊阵地,打造邻里共商议事平台,让居民有地方提意见,有地方吐槽,真正实现‘聚邻’社区治理新格局。”彭丽丽说。
此外,彭丽丽和同事还时刻关注万郡社区党委实施的党建“微实事”项目,协助联系社区周边的菜市场、便利店、特色餐馆、大小商铺、文娱场所、健身公园……为居民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出近在咫尺的便利与幸福。
在9年的工作时间里,彭丽丽见证了万郡社区成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每一步,也为自己参与其中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