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绘制的《夜过巴林石桥》
楠木髹红漆将军罐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清代的封建帝王为拉拢蒙古王公,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起便开始与蒙古王公和亲通婚。今赤峰地区在清朝时期,从皇太极到乾隆年间,先后有七位公主奉旨下嫁,她们肩负使命进入茫茫草原,维护和平,传播先进文化,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话。
固伦淑慧长公主是康熙皇帝的亲姑姑,下嫁巴林部后在草原生活了半个多世纪,被誉为巴林旗母、文化传播使者,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下嫁的公主带来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拉近了各民族间的情感,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民族文化融合新气象。
文化传播使者
阿图公主是皇太极的第五个女儿,也是康熙的亲姑姑,出生于1632年,12岁下嫁蒙古巴牙兀惕部索尔哈,后索尔哈病逝。1648年,阿图又下嫁蒙古巴林部辅国公色布腾,1657年授封固伦长公主,1659年再封固伦和顺长公主,后又封固伦淑慧长公主。
清朝廷有严格的宫廷礼仪和祭祀礼仪,公主下嫁后,将这些礼仪传授给当地的贵族,使游牧部族对中原王朝的礼仪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他们在参加清朝宫廷活动时,遵循清朝的朝拜、祭祀等礼仪规范,同时也保留自己的礼仪,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阿图公主下嫁色布腾时,一母同胞的弟弟顺治皇帝赐给她隆化县境内500顷平地作为“胭脂地”,调给她随嫁陪房七十二行手艺人300户,包括银匠、铁匠、木匠、瓦匠、窑匠、画匠等。这些手艺人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带到了巴林地区,推动了当地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模式,丰富多样的手工业产品通过贸易等方式传播到周边地区,促进了贸易往来,加强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使巴林地区成为当时蒙东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
阿图公主还修建了当时蒙东地区最大的庙宇——圆会寺,筹措万余两银子刻印梵文金字《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用千两黄金打造金佛、金塔供奉于寺内。这种宗教文化的融合对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修桥“鞭打河神”
西拉沐沦河的洪水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公主下嫁巴林部后,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她在巴林瑶鲁山(今白音和硕山)西麓的空地上选定了桥址,从全旗筹措劳力、车辆、钱物等,把建桥重任交给陪房的工匠们。据说为建此桥,工人仅盐就吃掉70石。古时有“一斤黄金一斤盐”的说法,巴林地区的食盐需要从外地用牛车往回拉,路途遥远,非常珍贵,由此可见修建此桥的艰难。
桥建成后,阿图公主到桥上查看。面对坚固又美观的桥,她左手托法典,右手持黑鞭,站在西拉沐沦河岸上,一边高声诵读法典,一边举起黑鞭使劲抽打河水,此举为“鞭打河神”。黑鞭一落,水面泛起的浪像一条白蛇,翘首在空中翻卷,然后掉头顺着公主指引的方向流入桥孔。西拉沐沦河水从此改道,从桥底下流淌。
因为有了巴林石桥,当地百姓摆脱了水患,方便了交通,大家感激阿图公主的恩泽,便称石桥为公主桥。
民族团结纽带
如今,阿图的遗物陈列在赤峰博物馆“和同一家”展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件楠木髹红漆将军罐,通高94厘米,口径31.5厘米,腹径64厘米,最大腹围196厘米,底径34厘米,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66年出土于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固伦淑慧公主陵。
1700年,阿图公主去世,初葬于巴尔登哈拉山(今巴林右旗境内巴彦汉山)塞音宝拉格,后移至凤凰山(今巴林右旗境内都希苏木格根绍荣山)西南固伦额附色布腾王爷陵旁。1703年,公主陵第三次迁至巴林右旗北部查干沐沦河西岸公牛山(今巴林右旗境内巴彦和硕山)。后来,阿图公主陵遭到破坏。今天的公主陵是1989年重建的,位于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东南土岗之上。
阿图公主作为满蒙联姻的代表人物,这位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胸怀天下,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关心民众福祉,建设巴林草原,为朔漠边塞带来了和平与繁荣,倾洒着她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深情厚谊。
阿图公主作为连接民族团结的纽带,积极促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至今,辉煌的一生是一部生动的民族融合史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