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1904—1982) 裴文中发现的第一枚“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29年,裴文中抱着包裹好的“北京人”头盖骨。拍摄者由于太注意头骨化石而忽略了裴文中的头部。 1929年12月2日,著名科学家裴文中先生在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北京猿人的踪迹:一枚头骨化石,40多个男女骨骼化石、1万多件石器和大批古生物化石。这一伟大的发现揭开了古人类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一页,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周口店的发现为人类进化历史的重要环节提供了翔实的依据,使人类在认识自己的起源上迈出了一大步。 “犹抱头骨半遮面” 1929年12月2日下午,考古学家裴文中带领几个技工在寒风中紧张地发掘。随着洞穴越挖越深,发掘面空间越来越狭小,无法使用汽灯,工作人员只好一手发掘,一手举着蜡烛照明。突然,盼望已久的东西终于露面了。这块头盖骨化石一半埋在硬土里,一半埋在松土中。裴文中把化石周围的土挖空后,用撬棍轻轻把它撬出来。化石出土时很潮湿,一碰就破。裴文中和两名技工连夜生炭火来烘烤它,烤干后用水糊上几层厚厚的绵纸,再糊上石膏、麻袋片,继续烘烤。等到外面的石膏变得干燥坚硬,裹在里面的化石就不会轻易损坏了。最后,裴文中把头盖骨化石用自己的两床旧棉被包裹起来,外面再用褥子、毯子捆好,乘长途车亲自送到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当天,一封考古史上最著名的电报让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了龙骨山上的“北京人”。 现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陈列的一个八九岁男孩头盖骨模型,就是裴文中1929年在周口店主持发掘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它骨壁较厚,约为现代人的两倍,脑容量较小,约为915毫升。“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不仅印证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确立了直立人这一重要的人类演化阶段,是勾画人类演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拉开了中国人自己的古人类研究序幕。1933年,裴文中又在北京房山周口店的山顶洞中发现了三个头骨和一些肢骨,距今3.4万年至2.7万年的古人类被确认,这个古人类被命名为山顶洞人。1936年,贾兰坡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他先后发现了3个“北京人”的完整头骨,再次震惊世界学术界。如火如荼的周口店考古工作因为1937年爆发的“七七事变”被迫中止。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裴文中与贾兰坡发掘出的5个“北京人”头盖骨、3个山顶洞人头骨等多件化石在从中国往美国转运的过程中不幸遗失,世纪悬案至今未解。关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的故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中怀抱化石的人只露出了下半部脸,这就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这张照片拍摄于1929年12月9日,拍摄这张照片时,因为太激动太兴奋,拍照的人只顾着加固过的头盖骨化石,忽略了取景框里裴文中的面部不全,因此留下了这张“犹抱头骨半遮面”纪念照。而开头那封考古史上最著名的电报,其实也出自裴文中之手。 “要把75岁当作57岁过” 1904年1月19日,裴文中出生于河北丰南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1921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地质系本科。大学时代的裴文中是一位“文青”,怀着启发民智、文学救国的强烈社会责任,积极研究平民文学并组织平民文学研究会。1927年秋末冬初,裴文中为生计所迫,走进北京西城兵马司胡同9号,恳请时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地质学家翁文灏,让他做一名实习生。不承想,裴文中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从事古生物古人类化石发现和研究工作,成就往往多少要归结于“运气”。但是纵观裴文中先生的一生,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这些成就不可能仅仅仰赖“运气”就可以达到,裴文中先生的一生,是不停追求自我实现和伟大抱负的一生。 自“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之后,周口店成为备受国际关注的古人类文化遗址。1932年起,裴文中先生开始进行考古田野方法改革。他在周口店建立了当时国际一流田野操作规范,采用探沟和打格分方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出土标本都能够保留完整准确的考古学信息。这一方法为之后的深入研究和文化发展序列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裴文中先生还尝试提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早、中、晚三期演化模式。中国的中石器时代是他首先提出的研究课题。1935年在广西发现大批打制石器和个别的磨制石器,共生的动物又是现生种,裴先生提出这些遗存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之后随着新的化石材料发现,古人类学者对有关细石器的起源、时代和分布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他的开创之功功不可没。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裴文中表示“要把75岁当作57岁过”,他不顾年迈体病,坚持到第一线作考古研究,到山西大同、内蒙古扎赉诺尔、贵州穿洞、河北泥河湾等地考察,甚至在1982年病逝前的一个月,他还在给家人的信中勾画自己的考察路线:9月去柳州,再去杭州,最后到安徽和县。明年去满洲里,去贵州…… 延伸人类历史轴线 19世纪以来,在生物进化论学说的广泛影响下,南方古猿、能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古人类在世界各地被陆续发现,探寻古人类发展演化的序幕从此揭开。第一枚“北京人”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震撼了国际学术界,不但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而且还将人类演化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北京人”及其文化遗物、遗迹的发现和研究,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人”发现以来,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直立人阶段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是探索人类起源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贡献。 1921年以来,周口店遗址发现了6件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头骨残片、牙齿及不同部位的肢骨等数百件人骨化石,大约分属40个不同的男女老幼个体,成为研究直立人最典型、最丰富的古人类化石标本库。“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群中最著名的一处,原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北京人”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近50万年,他们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洞外流入的泥沙在洞内一层一层填充起来形成的巨厚堆积层是华北中更新世洞穴堆积的标准剖面。“多年来,对‘猿人洞’的科学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研设备、手段的不断翻新,‘猿人洞’的科研工作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介绍,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冠军对猿人洞开展年代测定,经过在猿人洞第6、7、8、9、10、12、13层采集样品,最终测定“北京人”的年代为77万年前。周口店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同时期材料最丰富、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古人类遗址。跟随着裴文中的脚步,一代代中国考古人前赴后继,以不懈的努力延伸了世界人类历史的轴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周口店将会世代传承,文明起源的探索永不停歇。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