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李庄》三卷本书影 李庄,四川宜宾市郊外一座小镇,今天,已荣膺一系列头衔: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等等,更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 近日,三卷本《发现李庄》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李庄故事的记录者、讲述者,文史学者岱峻在一次对谈中,讲述了自己23年心血之作《发现李庄》的创作经历。 时隔20年,《发现李庄》再次出版,从一本30万字的单本,变为130万字的三卷本:《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张中国大书桌》《一本战时风雅笺》。与其说是修订,不如说是脱胎换骨的全新创作。 壹 把小镇李庄写入历史 2004年5月10日,春暖花开,位于四川宜宾的李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竟破天荒地举办了一场新书发布会。 年逾八旬的李庄老人罗萼芬喜极而泣。因为50多年来,他第一次看到了对抗战时父亲的正面评价——这评价就白纸黑字地印在新出版的《发现李庄》里。1940年,他的父亲罗南陔是李庄的头面人物,罗家是耕读传家的乡绅大户。 来不及平复心情,他忙颠颠赶往宜宾市区去见九姐。整个下午,80多岁的姐弟俩,捧着《发现李庄》来回翻阅,悲喜交加,百感交集,不知说了多少话,流了多少泪。 当晚,罗萼芬捧着新书,一睡不醒,在梦中永久告别了李庄。 罗萼芬的儿子罗亚新,给岱峻打去电话:“父亲是高兴而去的,他要我代表全家谢谢你。” 李庄,这座依长江而建的古镇,庄外江水滔滔,船来舟往;江边李庄默默,乡绅百姓的家族命运,也如江上之舟,随着时代洪流跌宕沉浮。 李庄第一次被打破沉寂,是在烽火连天、国将不国的1940年。彼时,为长远打算,着眼于战后建设与人才培养,多所教育科研机构集体内迁。他们一路从东到西,从长沙到昆明,日军的轰炸紧追其后,偌大的中国,“竟找不到一张平静的书桌”。赓续中华文脉重任在肩,傅斯年等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希望能“搬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此时的李庄,在全民族抗战的大背景下,地方势力、经济组织和普通民众都积极响应,搬迁、安置虽也不易,但还大致顺利。多股气流相向而行,形成时代的风云际会。 很快,李庄与昆明、重庆、成都等地一样,成为“抗战文化中心”,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信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即可使命必达。一个不知名的小镇,站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抗战胜利后,李庄学人重返各地,李庄重回孤寂。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李庄渐渐从集体记忆中消失。 2000年,刚届知天命之年的媒体人岱峻“闯入”李庄,李庄的命运再次被改写。 贰 发掘一段湮没的故事 岱峻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四年后,他却选择去报社。周围有人对此不理解,岱峻说,他想用手中的一支笔,去改变一些事。1997年,他担任四川某报社副总编。数年后,岱峻的目光和精力又聚焦到了李庄的历史,“新闻不一定进得了历史,但历史中往往有重要‘新闻’”。 今天,李庄已荣膺一系列头衔: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等,更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如果没有2001年岱峻在李庄镇政府里的“冲天一喊”,这一切或许不会发生。 那年5月,岱峻在李庄为写作《发现李庄》作调查。经过镇政府门前,一张规划蓝图赫然映入眼帘——李庄已经列入待规划的工业园区。走进去,岱峻扯着脖子喊出镇长,大声说:“李庄一定要做旅游文化,做工业实在是太浪费了!”他恳请镇长能给自己五分钟的时间。 或许好奇心使然,或许是因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初心,镇长专注地听岱峻一口气讲了半个多钟头,不仅没有打断他,还虚心请教了好几个问题。就这样,李庄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岱峻之所以敢对李庄镇政府原来的工业规划大胆纠偏,源于他对李庄那段被遮蔽的历史的“发现”。 做编辑的时候,岱峻收到过一篇关于“李庄白肉”的投稿,但让他决定动身前往李庄的,是作为读书人的他,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捕捉到的一些零碎的信息。比如史学家罗尔纲的文章结尾,附上“写于李庄”;还比如王世襄的《锦灰堆》,岑仲勉的读书笔记……他觉得这里肯定有名堂,就想去看看,这个“李庄”到底有些什么。 2000年刚开始走访李庄时,很多被问到的当地人都是一脸茫然。当第一次站在高高的板栗坳上时,岱峻看到的是栗峰山庄的凋敝。直到第四次攀登板栗坳,他才终于遇到第一个知情人:张汉青——他的父亲当年为傅斯年做过事。第一次访谈就这样开始了,拉家常一样,张汉青想到啥就说啥。让岱峻惊讶的是,张汉青竟与董作宾的儿子董敏是小学同学,他弟弟张家友现在是傅斯年故居的房主…… 渐渐地,岱峻数清了爬上板栗坳需要登多少级台阶,李庄历史的线索也在他脑中慢慢理清。 1940年秋,日军炮火已经笼罩了大半个中国,作为大后方的西南地区也频繁遭受敌机轰炸。山河沦丧还可恢复,最怕文化一夕灭绝。为保护好中国的读书火种,使岌岌可危的中华文脉不至于断绝于战火之中,一些全国顶级的学术机构和大学者不得不迁徙至李庄,包括历史学家傅斯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建筑学大师梁思成与林徽因、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甲骨文大家董作宾、经济学家巫宝三,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列出很长。 “江风吹倒前朝树”,也吹走了李庄的故事。岱峻余生的目标终于锚定,那就是发掘那些被湮没的人和事。 叁 他把热爱上升成志业 2004年,《发现李庄》出版后,岱峻完成了从记者到作家的转身。他是李庄历史价值的发现者,以及李庄文化旅游事业的首倡人,很多媒体和各种“业务”开始找上门来。然而,岱峻却突然从大众视野里消失了。 原来,在大量游客涌向李庄的同时,一些感激、托付和帮助的信函也飞向岱峻。写信的多是李庄学人之后,他们散居在世界各地,当年的李庄娃们,都垂垂老矣,突然看到这样一部书,第一反应是意外、激动。但激动之余,又想起了很多被遗漏但却重要的东西,然后就汇聚成一种潜在的声音:李庄应该是一部更丰厚更系统更全面的书。 这些来信给了岱峻极大的压力,但更像是当头棒喝。认真阅读这些信件的过程,也是他重新思考“生命价值”的过程,他再次意识到:你若想改变一些事,就要先把一些事做到极致。 他清楚这会有多艰辛,但终究选择了这条路。很快,通过各封来信的指点或介绍,他又找到了历史学家何兹全、梁思永的遗孀李福曼、林徽因之子梁从诫、陈寅恪之女陈流求……这个平均80多岁的庞大阵容,意味着岱峻所做的,是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失去这次机会,很多资料将永远石沉大海。 岱峻犹如找到一座前所未有的史料富矿。但他知道,“发现李庄”之旅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写第一版《发现李庄》时,岱峻还只是想带领读者进入李庄,那么历时20余年的沉淀,他要的不再仅是文学叙事,他要写出一部不虚美不隐恶的作品,向读者呈现一个尽量接近真实的李庄。 时光荏苒,韶华不再,从重新“发现李庄”开始,岱峻就失去了“业余时间”,需要他去做的事情,多到甚至都来不及计划,他有时候就想,要是能分身就好了……就这样用了20年,岱峻完成了从作家到人文学者的第二次转身。 20多年来,岱峻只想踏踏实实写好一部书,把它写透。2024年5月,在著名学者许倬云、王汎森、罗志田、王明珂等人的密切关注下,在众多李庄后人的热切期盼中,三卷本的《发现李庄》终于出版了。 《发现李庄》的初版,主要讲的是史语所,而新版里增加了中研院社会所、北大文科研究所、中博院、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众多机构,人物更多而纷繁,故事更精彩而有深度。这不是初版的再版,而是一部全新的表述、全新的发现、全新的思考。 (据《北京青年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