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好友反目 调解言和

日期:11-21
字号:
版面:第06版:法律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记者 李硕)昔日好友,因借款生了嫌隙,最终竟闹上法庭。得知两人的关系后,法官介入调解,最终帮他们成功化解矛盾。近日,九原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成功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和解协议,成功修复了友谊的裂痕。 据了解,李某、张某系朋友关系,2020年,李某通过张某办理两份保险,双方商议暂时由张某垫付保险费。李某在收到保单后却要求退保,收到退保费1000元后返还给张某,但退保过程中损失的6000元李某却迟迟没有返还,张某多次催缴对方均不理会,无奈,在距离案件事实发生已过四年后,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张某将李某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仔细审查案件材料,发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考虑到双方是朋友,生活中难免需要相互帮助,如果因为这个案子伤了感情非常可惜,于是法官决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一方面从法律层面向被告阐明拒不还钱的后果,如因小额标的被强制执行,于朋友是不义,更将损失自己的信誉;另一方面,又从情理入手,劝说被告对朋友的鼎力相助要懂得感恩,更应当承担起责任偿还欠款。被告表示自己工作不稳定,经济压力较大,希望原告能够谅解。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法官提醒,看似友好相助的民间借贷行为其实存在很大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夹杂在情理之中,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当亲朋好友之间确需借款时,要注意借贷双方应签订书面借款协议或出具借条、借据,载明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身份信息,对借款本金、还款期限、出借方式、利息、违约责任等问题,进行明确约定,做到“口说有凭、立字为证”。如果出借人碍于情面,未能签署正式的借款合同,也要记得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对款项性质予以明确,避免产生纠纷时承担不必要的诉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