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贾樟柯北京首映 谈《风流一代》

日期:11-19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风流一代》海报 作为一部拒绝怀旧的怀旧片,贾樟柯的《风流一代》究竟如何?11月17日,贾樟柯导演的新作在北京首映,并将于11月22日开启限时22天的上映。从千禧年到AI时代,贾樟柯以独特的实验方式将早期的影像素材与新创作结合,用22年的影像之旅重新定义“电影”。 电影中的一场“游历” “风流一代”这一片名源于贾樟柯的少年记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诗歌《风流歌》风靡一时,引发了那代年轻人的共鸣——“风流哟,风流,什么是风流?我心中的情丝像三春的绿柳;风流哟,风流,谁不爱风流?我思索的果实像仲秋的石榴。”他将这种意气风发的精神融入影片,影像风格极具实验性,融合了数码、胶片等多种媒介,并通过主角的情感线横向展现时代与个体的复杂关系。 影片在戛纳等国际电影节获得了高度评价,许多影评人将其称为“贾樟柯的巅峰之作”,称其以棱镜般的视角追溯了历史中的个体命运。然而,也有部分观众认为,这种实验性手法可能显得晦涩,难以接受。一些评论认为,影片缺乏连贯的叙事,甚至被戏称为“素材拼贴”,主要依靠怀旧的金曲和叠化手法掩盖逻辑上的松散。 在北京首映礼上,贾樟柯坦言,《风流一代》的创作初衷源于他对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电影风格的钟情,没有文本预设,创作者带着摄像机,在旅行的过程中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跟生活进行碰撞,在后期剪辑时再将这些片段形成内部的关联。2001年数码摄影机的问世,让他萌生了拍摄“游历式电影”的想法,千禧年来临时的激动人心,让整个社会处在一个活泼而有活力的状态中,“那个时期特别吸引我”,于是,他开始了这次原计划持续两三年的影像实验。 那时,这部电影还叫《拿数码摄影机的人》。随着大大小小的拍摄计划接踵而来,贾樟柯暂时搁置了这部未完成的电影,直到2020年,他感受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电影,一种强烈的“段落感”,让他重拾这些影像,并觉得是时候去完成这段千禧年代的“游历”。 让生活细节“复活” 在实验中完成一次探索叙事的完整,并非是贾樟柯在《风流一代》中着重追求的。“一开始这部电影也是强情节性的剪辑,剪了二十来分钟,我觉得不是我要的电影。”贾樟柯说起,电影结构在创作中经历了一个慢慢的变化。他完全可以像《江湖儿女》一样用两三个月就拍出来一个新故事,那为什么还要花二十多年来拍《风流一代》?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他认为最大的价值在于:“我们经历的那个时代,除了事件,还有我们的感受、有那么多的细节能够被电影所复活。” 《风流一代》最大的价值是重现那些逐渐消逝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体验。所以观众不妨跟着男女主角的感情线,横向地去看他们经历的时代、他们身边的人和事,这是构成这部电影非常重要的元素。剪辑到后来,贾樟柯突然觉得干脆他过去所有的影像都可以作为这个电影的素材。一位AI专家朋友看了电影后对他说:“小贾,你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个AI电影,你所有的影像都是一个大模型,你用你的情感重新塑造了它。” 影片中,由赵涛饰演的女主角巧巧经历了从青春张扬到中年独立的成长旅程,被视为女性意识觉醒的缩影。赵涛分享,她在塑造这个角色时感受到普通女性在情感与现实中的挣扎,以及她们顽强的成长力量。贾樟柯则表示,这种觉醒不仅发生在城市中,更在广袤土地中的普通女性身上不断显现,“我们捕捉到了中国普通女性觉醒的过程,这让影片有了更深的社会意义。” 虽然影片风格让部分观众感到不适应,但贾樟柯坚持,电影导演应该承担探索和冒险的责任,“在不安全的创作中,才有可能捕捉到时代的独特感受。” 《风流一代》不仅是贾樟柯对千禧年代的纪念,更是一部往前看的作品。正如影片海报上的字样:“俱往矣,不回头。”它带着对未来的期许,迈向新的影像之路。(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