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王维 《伏生授经图》(局部) 东汉 熹平石经《尚书》 (山东博物馆藏) 西周 士父钟 (故宫博物院藏) 儒家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的文化系统,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守护这片山河,经营自己生活理念与行为准则的智慧结晶和意志体现。近日,故宫博物院联合相关机构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举办了“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展出国内外近30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80件(组)展品。 用生命传承经典 在午门正殿展厅中有一件展品,需要排队才能观赏到。玻璃柜中展开的这件《伏生授经图》卷,传为唐代王维所绘,今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这次专门借来,展期仅一个月。 画面中一位老者匍匐于几案上,他身披薄纱,盘坐蒲团,枯瘦的左手以肘部紧紧撑住案几,右臂缘案伸出,握着一轴纸卷,似乎费力地说着什么。这位老人是济南人,名伏生(亦作伏胜),生于战国时期,为秦博士。画中展现的情景为汉文帝时期,他已九十高龄,因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舍命将一部《尚书》藏匿于家中墙壁里而闻名天下。考虑到伏生年迈,汉文帝特派博学的太常掌故晁错前来领受经战火还未焚毁的遗书二十九篇。 此事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中。史家评论伏生的贡献:“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能晓其义。”伏生不仅将残存的《尚书》移交给了晁错,还把自己对经典的解释亲口传授给他。因此,在《周礼》中,郑玄释“先师”言:《书》有伏生,亿可以为之也。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确切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官方史书。后来儒家所称的“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原本包含《乐》一书,合为“六经”或“六艺”。在秦“焚书坑儒”后,《乐》便就此失传,只剩下“五经”,足见焚书令的影响。 如果伏生没有冒死将《尚书》保存,或者没有活到九十多岁的高龄,能等到国家重视儒家经典的年代,那么《尚书》之学或许就此失传。中华上古的很大一部分的历史,或许就因此湮灭。中国历史的轨迹,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与伏生所传《尚书》相对照的是2023年在荆州秦家嘴战国楚墓出土的《尚书·吕刑》竹简,这是近年有关早期儒家文献的极为重要的发现,使今人能够有幸重新窥见“秦火”之前的战国《尚书》传本。经学者释读,秦家嘴《吕刑》内容与今文本《尚书·吕刑》非常接近,从而说明伏生所传《尚书·吕刑》的可靠性,也再次证明了伏生的伟大功绩。 从伏生手里获取的《尚书》二十九篇成为西汉时期朝廷极为重视的一部经典,不仅令国家图书馆妥善保存,也命有关人员多次抄录,以供天下人传阅。至汉武帝时,决定实行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一跃而成为古代社会的正统学说。东汉建立之后,儒学研究日益细致化、学术化,研究古文经学蔚然成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张训等人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经典选定正本、订正文字,并由国家出资刻于46座石碑之上,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成为我国第一部官定石刻经本。 儒家文化的缘起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那么究竟什么是儒?儒家思想的源头在哪里?西展厅(即西雁翅楼)用了大量远古至先秦时代的文物加以追溯,其中陶器和青铜器占据了主要地位。 先要从“儒”这个字的历史沿革讲起。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意思是说,儒字属于需字族。在需字族里,需字都是声符兼义符。需字族汉字均与“柔软”之义有关。因此,“儒”字的本义是“身体柔弱的人”。 “儒”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据典籍《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相传上古时期,在尧担任炎黄部落联盟首领时,即已设立“司徒”一职,其职责是管理民众、土地和教育等行政事务。由此可知,最初的儒是与初民社会中人神交通的巫祝活动相关的。礼乐制度由巫祝文化发展而来,因为“礼”字的本义是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最晚到殷商,儒者由精通当地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的人,逐渐转变为专门负责治丧、相礼和教学的人,当时统称为“术士”,他们可以看作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来说,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地位低微、收入少,做事时还要看人脸色,容易给人以“柔弱”的印象。 可以说,上古礼乐文化是儒学产生的摇篮。儒学是上古已来礼乐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诞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之所以创立儒家学派,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也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了猛烈冲击。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以“尊尊而亲亲”为特点的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那么,为什么儒家能从春秋和战国的“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成为历代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首选?因为儒家的一整套理论与观念可以帮助建立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并使人民信服,它与生产方式紧密相连,是对农耕生活及风俗习惯的最佳阐释与规范。这套体系一直沿用到清代。 展厅中有两件清代乾隆时期的粉彩耕织图瓷板,图中内容以康熙时期《御制耕织图》为本,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稼穑蚕桑等农业生产过程,体现了清代重农思想与民本观念,而这正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基本理念。一枚小小的昌化石上镌刻有“政在养民”四字,是民本观念深深烙印在执政者心中的见证。 (据《北京青年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