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烧卖的“南腔北调”

日期:11-14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上河图》(局部)展现了北宋繁华的商业面貌,林立的店铺中或许就有制作烧卖的店铺。 内蒙古的羊肉烧卖传承久远,甚至有说法,自打有了“归化城”,就有了烧卖。据《绥远通志稿》,明清之际北京饭馆,即以“归化城稍麦”“正宗归化城稍卖”为招牌。 烧卖南北流行,叫法不一,制法也不同,但都是各地美食名片之担当。东北有以牛肉为馅儿的“马家烧卖”,北京有以海参、虾仁、玉兰片为馅的都一处“三鲜烧麦”,安徽的“油糖烧卖”是以猪板油丁、白糖作馅,早见于清代《调鼎集》。此外湖北有“黄州烧梅”,湖南有“珍珠烧卖”,上海有“下沙烧卖”,四川有“玻璃烧麦”,潮汕有“饶平肖米”,云南有“都督烧麦”,山西太原清和元饭庄有羊肉韭花的“梢美”,不胜枚举。 自古烧卖叫法多 “说句实话,我也曾经把烧麦作为正名,把烧卖作为异名,并在数年前发表过一篇短文。后来之所以在看法上发生变化,是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的。”20世纪80年代,学者邱庞同参与编著《中国烹饪百科全书》,负责撰写“烧卖”条。此后,他又撰写《“烧卖”名称浅谈》一文,谈及这一认识过程。 “烧卖”一词最早出现在宋元时期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李翠莲在夸耀自己的烹饪技艺时说:“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 明清时期,南北许多地区均有“烧卖”“稍麦”出售。但“烧卖”一词出现的次数更多。如明代《万历野获编》《金瓶梅词话》中均提到 “桃(一作挑)花烧卖”。 因此,邱庞同认为:“烧麦(稍麦)呢?现在看来,首先出现在元代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上。故把‘烧卖’立为辞头、作为正名是有根据的。” 除《快嘴李翠莲记》中的“烧卖”、《朴通事》中的“稍麦”之外,“烧卖”还有“稍美”“稍梅”“纱帽”“晓卖”“寿迈”“鬼蓬头”“开口馒头”“开口笑”等名。 邱庞同《“烧卖”名称浅谈》一文中逐一考证: 捎美。见于清末民初薛宝辰所著之《素食说略》:“以生面捻饼,置豆粉上,以碗推其边使簿,实以发菜、蔬、笋,撮合,蒸之,曰捎美。”薛宝辰是陕西人,其书中所记面点大多数是西北地区的。邱庞同揣测,应该是谐音,“‘烧卖’之口捏得较美,而‘口’又在顶端,顶端可称‘梢’(如枝端、枝稍),故又称之为‘梢美’(捎美之捎似误写)了。” 纱帽。上海市所属嘉定县对“烧卖”的称呼。《嘉定县续志》云:“以面为之,边薄底厚,实以肉馅,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纱帽,故名。” 鬼蓬头。清代扬州对“烧卖”的俗称。《扬州画舫录》云:“文杏园以稍麦得名,谓之鬼蓬头。” 开口馒头、开口笑。清代福建地区对“烧卖”的俗称。清人施鸿保《闽杂记》“烧卖”条云:“馒头皮簿开口者,吾乡(按施鸿保祖籍杭州)谓之烧卖,闽人则呼开口馒头,亦日开口笑。” 此外,“梢梅”是湖北、山西等地对“烧卖”的称呼,同样有叫“烧梅”的。 “寿迈”“晓卖”则是闽粤地区的叫法。 唐人开始吃“点心” 古代小麦原产何处,学界至今有争论,4000年前从西亚传入的可能性较大。 古人把面食统称为“饼”。《说文解字》释“饼”字为“麦餐也”。此外,米粉称粢(zì)或“饵”,现在云南有“饵块”,而粢就是糯米糍的糍。 在汉代,小麦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种植。西汉董仲舒上奏汉武帝:“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损生民之具也”,汉武帝采纳了建议,就此小麦从黄河中下游流域推广到黄河上游和关中地区。汉代,人们已经掌握了面食的酸浆发酵法。 唐代小麦作物迅速普及。学者王利华认为:“至少在晚唐,中国北方小麦的种植已经是无处不在了。”由唐至宋,面粉加工工艺愈加完备,水力磨的大量使用提高了面粉加工的效率。据《旧唐书》载,宠臣高力士“截沣水作碾,并转五轮,日碾麦三百斛。”太平公主又经营面粉作坊盈利,为此曾“与寺僧争碾皑(石磨)”。 宋代更加重视农田水利,宋神宗颁行了历史上的第一部农田水利法。在北方地区,粟和小麦广泛轮作,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小麦亩产比粟要高。淮河、长江流域开始广泛采用稻麦轮作。靖康之变后,北人南迁,面食之习随之南传。 据邱庞同《中国面点史》一书所论:“‘点心’一词在唐代出现,后来,‘点心’多指面食,所以有了‘面点’一词。” 唐宋时面点可统称为“饼”。按烤、煮、蒸的制作方式分为三大类,即烧饼、汤饼、蒸饼。今日舌尖上的点心,基本能从唐宋时期找到参照物。 烧卖或许是外来音 唐代面点重烤,宋代重蒸。 宋代有种蒸制面点叫兜子,兜子和烧卖做法相似。顶部要略露馅料,攒成花状,放入小盏中,再入笼蒸。《山家清供》载有山海兜,以笋、蕨菜、鱼虾拌馅,最后用粉皮包裹,蒸熟。元代《饮膳正要》记有“荷莲兜子”,馅儿料多达21种,做法大同小异。 后周都城汴梁人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吃“涅槃兜”,又在寒食节吃“冬凌兜”,应该是兜子的源起。见于宋代笔记中的有鱼兜子、决明兜子、四色兜子、石首鲤鱼兜子、江鱼兜子等名目。 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兜子本是唐宋时巴蜀妇女肩挑的担子两头的兜笼,至宋代,因汴梁不用车舆,代以兜笼,称为兜子。面食兜子大概是取其形似。 学者莫久愈写《闲话“稍麦”》一文,他向友人问起古突厥语词中有无与“稍麦”读音相近的,朋友说突厥语有“Shirme(思日曼)”一词,本义是“皮囊”或“皮口袋”。“当皮口袋、皮囊盛物后用手握持上半部,或用线绳拴系后,它们的口部便自然外翻呈花状,如同稍麦皮兜住馅以后撮细上部一样。……《朴通事》所言‘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或许保留了它最初的意思。” 烧卖是外来音,不无可能。据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蒙古人的革囊,“或谓之皮馄饨,盖俗呼也”。从宋人的兜子到元人的“稍麦”,可以找到相通的语言流变路径。 (据《北京晚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