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支持政策 如何打通生育堵点?
日期:11-08
生育是人生与家庭之大,也是社会与国家之要。为了提高生育率,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逐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10月28日,国家又发布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生育支持政策牵涉到千家万户,这次出台的措施将给育龄家庭带来哪些新的支持?
形成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围绕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这四个方面,提出了13条生育支持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告诉记者,13条生育支持措施强调系统谋划和部门协同,形成更好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其次,围绕生育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生育、养育、教育,尤其是女性的职业发展发力。
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考虑到死亡风险后,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让出生和死亡逐渐趋于均衡。而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表示,如果总和生育率低于1.5,会使人口的生育水平在低生育率陷阱出不来,会恶性循环,长期发展下去会影响国家安全。
为了避免掉入“低生育率陷阱”,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法律和政策。但仍有一些育龄人口“不想生、不敢生、不愿生”,那么是什么导致育龄人口生育意愿不高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不少年轻人是在担心生育带来的经济压力。
为了鼓励生育,国家一直在积极出台各种政策,降低生育成本,为育龄家庭减负。
2022年1月,我国已开始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2023年将标准从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在这次新出台的13条具体支持生育举措中,又首次提出建立生育补贴制度。
支振锋表示:“建立这样的制度,就要把它制度化和规范化,这就变成了各级政府的一项义务,需要在财政里对这个问题做出特殊的安排,要为群众生育子女提供相应的补贴,这是要拿出‘真金白银’了。”
科学的政策来自实践的探索。在这次提出建立生育补贴制度之前,一些省市已开始探索如何科学、合理地发放生育补贴。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在全国率先出台育儿补贴金政策,目前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
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张女士就是受益者之一。张女士一家要养育两个孩子,每月育儿开支是家里消费的大头,这让她和丈夫感到压力不小。今年,当地出台了18条生育支持措施,其中就包括给当地孕妇发放孕期检查补助、分娩补助,以及给养育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发放育儿补贴。5个月前刚生完第二个孩子的张女士就享受到了这个新政策。
张女士申请的各项补贴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还享受到护理假这一暖心的制度设计。
进行真正的需求侧改革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各省份普遍设立60天以上的延长产假,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以及5-20天的父母育儿假,各地产假均延长至158天以上。在这次新出台的生育支持文件中,再次强调将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产假、生育奖励假、陪产假、育儿假等生育假期落实到位,引导各地对生育假进行更加科学的配置。
支振锋说:“生育假有一个配置给妈妈还是给爸爸的问题,传统上总是配置给妈妈,这就导致妈妈的职业发展遇到困境。现在我们在考虑生育假能不能更科学配置,把家庭、企业和国家之间的负担更科学化、更优化。”
这次发布的生育支持政策综合考虑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中的各个痛点,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举措,其中包括大家关心的扩大生育环节的医保报销范围和惠及人群。在养育上,提出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破解0-3岁幼童的看护难题。
一个家庭在养护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女性都要付出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女性因为生育,职业发展受到影响,有的还不得不放弃工作,这也影响了女性的生育意愿。
两年前,中山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行便于育龄妇女照顾儿童的弹性工作方式——“妈妈岗”。在这种新就业模式中,员工随时请假,甚至居家办公,耽误的工作只要自己找时间补上就好,这让员工更好地兼顾了就业和家庭。而为了激发企业设立“妈妈岗”的积极性,当地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妈妈岗”的用人单位,可给予每月每人400元的就业补贴,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这次新出台的文件中,也将“强化职工权益保障,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实际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方式,营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作为一条支持举措,是真正的需求侧改革。
新出台的生育支持政策不仅完善了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将进一步推动建立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也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