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探索新的草原生态修复模式

日期:11-08
字号:
版面:第02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记者 吴爱霞) 作为国家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包头市按照“增草增收、良种良法、草畜平衡”的思路,加快畜种和养殖方式转型升级,做强做大草产业,探索新的草原生态修复模式和运行机制,让草原科学修复治理体系建设和草原资源合理利用建设从“试点”变为“示范”,为全国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性改革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 我市逐步推进储草棚、青贮窖等基础建设,试点区通过配套建设储草棚15000平方米,青贮窖20000立方米,进一步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在北部牧区和南部农区分别开展天然草原改良生产力提升、低载畜率精准化牧场建设和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体系建设、高效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同时,将不同牧户的草场植被状况、饲草料配给、家畜的生产繁殖性能进行多因素组合,全面调查和分析,科学编制草原经营方案,因地制宜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牧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市林业和草原局摸清试点地区草原健康程度和退化草原分布、结构、程度,进行草原健康诊断,对草原空间进行分区,对健康等级进行分级。结合试点地区草原类型分布情况,分别对温性荒漠草原类中的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3个类别的退化草原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根据退化草原所属地带性植被类型制定不同的修复措施,分类施策,精准修复,修复后项目区植被盖度平均提高3-5个百分点,干草产量增加10%-15%,探索出一套适合退化荒漠草原生态修复的技术及管理模式。 市林业和草原局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嘎查,引导人均草场面积较小牧民整合资源,形成“联户牧场建设+划区轮牧”的养殖模式,实现科学划区轮牧。根据草原生态承载力,在草畜平衡区推行青草期放牧饲养,牧草返青期、枯草期实行舍饲饲养,实行舍饲半舍饲模式,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此外,加快推动优质肉羊和乳肉兼用改良扩繁。大力发展孕马血清等马产业、马奶加工以及培育旅游马、赛马等,不断优化畜种结构,减轻草场利用压力。 【相关新闻】 精准普查把好林草湿荒“数据关” 本报讯(记者 李学工) 为高效推进全市林草湿荒普查,全面细致地掌握全市生态情况,解决林草湿荒调查监测与国土调查地类不一致问题,包头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锚定目标任务,探索多种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普查工作精准高效推进。 就此问题,该局组织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组织的专项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技术标准,提升审核人员的使命感和技术水平,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作有效衔接、不脱节,做到图斑一次找准,避免重复作业,联合研判、高效精准审核。此外,审核队伍采用“电脑端+移动端”工作方式,及时处理市级节点待审图斑,强化核实预判,协同认定审核,保障数据高效流转。 同时,旗县区设专人盯办,确保上报数据应审尽审,并积极沟通对接旗县区及市相关部门,协同解决审核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优化举证方式及审核流程,做到信息共享、技术标准、程序规范、成果准确。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9个旗县区25884个图斑处理,上报国家审核图斑23717个,处理完成率约达90%,剩余图斑因资料不全、判定难度较大暂缓上报。下一步,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将继续加紧逐一研判作业单位提交的举证材料,确保按期高质高效推进林草湿荒普查各项任务,为林草湿荒综合防治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