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10位毫无农耕经验的年轻人来到杭州市三墩镇,开始为期近200天的种地之旅,并为此成立公司,还背上了35万元的巨额“债务”。当时,谁也没想到,“纯种地”也能闯出一片天。
半年后,这档名为《种地吧》的节目播出,意外地受到各界关注。一季节目让10位少年变成了“十个勤天”,他们靠着真诚、认真和努力一步一步走上了音乐节,走进了央视,走上了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
《种地吧》从节目内容到制作再到取得的成就,让人看到了努力、坚持、收获之间的确定关系,认真持续地做好一件事,你就会对未来多一分笃定,人和作物都是如此。
《种地吧》的创意,来自于总导演杨长岭看过的一本书,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撰写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该书用30万字,讲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代际之间对土地态度的变化,分析了中国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的原因,及其发展现代农业的影响。这让杨长岭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正在离自然越来越远,特别是都市中长大的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没有时间去田野了解农作物之间的差别,终日忙于不确定的未来,却始终充满迷茫和焦虑。“世界很大,但年轻人应该要有更多可能性”。于是,“回归土地”就成为《种地吧》的内容核心。
选拔持续了4个月,导演组确定了28个左右的大名单。在9月份秋收来临之际,节目组把这些候选人扔进田地,进行实地操作。
选角过程中,节目组也在修炼。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调研和学习农业知识。看片、翻书之余,节目组还咨询了国内许多农科院的学者、科学家,甚至拍摄地的农户,他们甚至用了“最笨的办法”,找到一块试验田,种菜、养鸡,来验证可行性。
这种成长的叙事一直延续到今年开启的第二季。以前走过的弯路,都成了今日成长的台阶,一位位合格新农人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不变的则是冬去夏来,秋收春种,开沟、通水,播种、收割,再开沟……种地是一件每年循环往复的事情。恰恰是在这种高度重合的流程中,观众清晰地看到了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的确定性。
《种地吧》让人们看到了农业和年轻人的希望与未来,“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也有了呼之欲出的答案。少年们经过不懈努力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他们的努力没有被土地辜负,这也践行和印证了节目的最初立意——你只要用心、用力地去做一件事情,一切都会变得有价值、有收获。
(据《北京青年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