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亚洲》海报
被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的大卫·爱登堡说过这样一句话:“自认为了解亚洲的人们都有必要反思自己的结论。”BBC Studios自然历史部耗时4年拍摄制作的《亚洲》,以8K超高清摄影和微距拍摄,捕捉到亚洲的山林、荒漠和海洋中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场面,让全世界的观众重新认识这片大陆。作为BBC首部聚焦亚洲的野生动物纪录片,《亚洲》在11月5日登陆东方卫视,与BBC同步全球首播。
BBC Studios自然历史部负责人乔尼·基林在过去30年里随拍摄和研究团队遍访亚洲,他形容这里有“三最”:面积最大,生物种群最具多样性,也有最多新物种等待被发现。历数过往的4年,他对亚洲的生态和文化有了不断刷新的认知,他屡次提到“不可能”这个词——发现“不可能”的物种,实现“不可能”的拍摄,找到“不可能”的故事。
《亚洲》不仅穷尽方法寻找形迹杳然的物种,更努力抓拍“人们熟悉的动物不常见的场景”。在四川,摄制组穿着黑白两色的“熊猫服”潜入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拍摄到仅四个月大的熊猫幼崽学习爬树的场面。在孟买附近,摄制组循着当地向导的指点,拍摄在城市边缘生活的孟加拉虎,猛兽的领地毗邻喧嚣大都会,这是不可思议的。基林本人对老虎情有独钟,遍寻印度和不丹等地,最终在尼泊尔的山林里,发现“状态悠哉,没有意识到人类靠近”的老虎一家,一只母虎带着三只即将成年的虎仔。得益于中国先进的无人机技术,拍摄组依靠三台巴掌大小的无人机装载镜头,近距离地拍摄到老虎这种独居生物在离开母亲以前的家庭生活。
《亚洲》最珍贵的收获是拍摄到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非常情境下的新故事”,也因此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生活和野生生态的关系。有两个故事给基林的冲击最大。其一是以色列西海岸的核电厂持续向海洋中排放高温废水,使得近海的水温比正常海水温度高出10摄氏度以上,这原本是一项人类的污染行为,但升高的水温意外地庇护了待产的鲨鱼,在高温的水域里,鲨鱼体内的幼崽能得到更好地发育,以至于这片“污染海域”反而成为鲨鱼繁殖的保育场所。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的库尔德斯坦,那里因长年战乱,遍布地雷,已经很少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一位女科学家的带领下,摄制组绕过危机四伏的雷区,在战火后的土地上发现了濒临绝灭的波斯豹,母豹带着幼豹穿过满目疮痍的大地,战乱让人类退场,竟意外地保护了它们。
《亚洲》有大量拍摄场景在中国,中国摄影师潘光平为这部纪录片贡献了惊心动魄的内容。他长年驻扎在藏区,和雪域高原的部分藏狐建立了难得的信任关系,能够近距离地拍摄藏狐利用牦牛群做隐蔽的狩猎场面,而为了拍摄这些场景,他同样要进入牦牛群中,这对摄影师而言有着不小的风险。并且,为了守候拍摄时机,他和团队遭遇了青藏高原上的雷暴雨,在风雪交加中苦等“消失的藏狐”,在摄制组无力坚持、即将撤离前等到了奇迹般的晴天和回归的藏狐。此外,他在西藏阿里地区拍摄荒原狼追猎藏羚羊的段落,更是被基林盛赞“30年职业生涯中未见之大场面”。
(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