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剧照 《玫瑰的故事》剧照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这一天,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在央视一套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该剧在刚刚播出时就获得好评,观众纷纷表示,“这一版对味儿”。播出近两个月,大约14万的豆瓣网友给出了9.4的高分。截至目前,成为年度口碑最好的国产电视剧。 与此同时,今年还有好几部女性题材影视创作也成绩不俗,在性别议题的关注度持续走高的当下,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口,观察一下“她”故事的几种讲法。 《山花烂漫时》 为什么好看? 有评论者认为,它接续了从左翼文学到社会主义美学的传统:一位具有坚定信仰、乐观精神和实干能力的先进人物,以自身的品质和行动感染身边的人,从而共同克服艰难险阻,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的确如此,这部剧最好看又最动人之处就在于极其生动活泼的女性群像。 女性群像叙事在近几年的女性题材作品中并不罕见,从《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到《老闺蜜》与《烟火人家》,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创作思路。但《山花烂漫时》同时又是一部英模剧。然而,剧集并没有将焦点完全集中于张桂梅个人身上,而是以张桂梅为圆心,错落有致地讲述了她的女学生们、她的年轻女同事、她的志同道合的女性友人,乃至仅有一面之缘的少数民族妇女与女摊主的故事。 更为重要的是,她们的故事不是在各自的世界中平行发展的,而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紧密关联、彼此支持的。她们共同完成了一桩难以想象的事业。在这个意义上,剧集建立了一个女性共同体。 相较于2023年上映的同题材电影《我本是高山》,剧集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让“她”隐于“山花”之后,或许比电影的“我本是高山”更聪明,是更适合当下观众和市场的选择。因此,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剧集吸取了电影的前车之鉴。通过电影反馈,观众不喜欢的,剧集都干脆利落地砍掉了。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剧集加入了许多年轻观众喜爱的元素,比如互相激励的天才女友,颇具喜感的领导二人组,以及关于女孩子“自由做自己”的台词。 “她”故事 有什么来路? 往前追溯,今年有多部女性题材影视剧都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首先是春末的《我的阿勒泰》。这部改编自作家李娟的散文集的迷你剧,一上线便以辽远开阔的自然风光和女性之间温暖活泼的情谊,抚平了观众日渐焦虑的心。 紧接着在初夏,继《我的前半生》和《流金岁月》之后,又一部改编亦舒作品的剧集《玫瑰的故事》爆火。虽说观众开始关注的是“神仙姐姐”刘亦菲的颜值和表演,但后续仍然引起了不少关于剧情和角色的讨论。 进入秋天,尹丽川导演、咏梅主演的《出走的决心》上映。如果说今年有所谓的“爆款”,那么这部改编自“50岁阿姨自驾游”真实故事的影片应该算是其中之一。 我们不妨也借用文学史的框架来看这几部影视作品,会发现它们几乎能够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条主脉一一对应。《出走的决心》中,李红经历了半生的压抑和辛劳,逐渐觉醒,最终离开了家庭,寻求另一种活法。这是百年来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女性形象——出走的娜拉。出自易卜生笔下的这个形象从遥远的挪威漂洋过海,经由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新青年》进入中国。娜拉既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起点,也是启蒙叙事的原点之一。 启蒙和左翼之外,《玫瑰的故事》和《我的阿勒泰》则代表了另外两条相对潜隐的脉络。前者指向鸳鸯蝴蝶派开启后又从港台传回的通俗言情,亦舒本身就是其中的代表。黄亦玫这样的都市女性,虽然也在爱情的蜜糖与荆棘之间跌跌撞撞地成长,但她们与琼瑶的浪漫女主角终归不同——她们相信,但不沉溺于爱情。 独立女性 不该拥抱爱情? 有趣的是,人其实很难接受全新的故事——虽然我们通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阅读和观看的快感里有一部分本就源自熟悉,因为熟悉是理解的基础。找到这些女性故事的来路,标记了它们的起点,才能够确切地知道我们到底走了多远。当然,能够进行这样的对位,并不意味着此刻的观念与创作技法依然停留在百年前。恰恰相反,观众对于其中一些由来已久的叙事模式表现出的不满,反映的正是观念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女性观众,对于女性故事中的爱情的态度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我们开始对传统浪漫叙事试图传递的观念——爱情是女性生活中最高的甚至唯一的价值(这是一种典型的性别化的价值观),心怀警惕。因为我们开始关注到:当爱情落实为亲密关系与婚姻关系时,那些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博弈。 进一步的追问或许还有,如果我们把“害怕孤独、偶尔软弱”视为女性的缺点,那么,是否出现在每一个故事里的女主人公,都应该是没有弱点与暗面的,是绝对正确的女性呢?事实上,关于“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女性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得太多;真正缺乏的,恰恰是我们“能够”成为什么样的女性的故事。(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