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华贴金镂空应龙纹梅瓶
素三彩象形执壶
日前,“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亮相,吸引社会关注。
此次展览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成果国内首展,展出408件(套)出水文物,通过“探渊寻珍”“水府琳琅”“巧缮焕新”三部分,全方位呈现考古发现、发掘过程、科技应用和成果,并借助VR眼镜、“飞阅南海”数字飞行影院等科技手段,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深海考古之旅。
触碰海底沉船宝藏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中国南海海域开展科学考察和深潜作业时,先后发现两处相距12海里的古代沉船遗址。随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开展考古调查,由此揭开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神秘面纱。该考古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4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水下文物保护区。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以前发现的沉船一般在岛礁或海岸附近,属于浅海范围,比如南宋华光礁Ⅰ号沉船是在水下3米处,但这次在水下1500米的深海里找到了沉船,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对海洋考古的推动。
步入展厅体验区,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于海底考古现场,呈现眼前的是沉船遗址中堆积如山的各类陶瓷器。“捡”起一件端详,眼前立刻浮现出详细介绍——珐华贴金镂空应龙纹梅瓶,明代,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出水,口径5厘米、底径10厘米、高30厘米,瓶身共有5层装饰,第一层与第三层均为素面钴蓝釉,第二层以孔雀蓝釉为地,饰镂空缠枝金彩牡丹纹,第四层以孔雀蓝为地,饰镂空应龙云海纹,第五层为孔雀蓝釉莲纹,内饰金彩云头纹。
这件珐华贴金镂空应龙纹梅瓶是此次展览中的精品。珐华又称“法花”,始创于元代,兴盛于明代,是以低温釉彩装饰的陶器或瓷器。珐华器工艺复杂、色彩艳丽,有“黄如金箔、紫如茄衣、蓝如水晶、绿如翡翠”之誉。
辛礼学说,珐华器传世较少,这是国内首次在古代沉船中发现珐华器,并在珐华器上首次发现表面贴金的工艺。
这件珐华彩瓷梅瓶的另一看点是应龙纹。应龙,又称翼龙、飞龙等,双翅似蝙蝠,腹部有鱼鳍,腾云踏浪,动感十足。明正德时期,应龙纹在民窑瓷器上较为常见。
据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遗存货物估计在10万件以上,目前出水文物890件(套),其中,瓷器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涵盖青花、素三彩、珐华彩、单色釉等多个品种,产地以景德镇窑为主,部分为龙泉窑产品。此次展览中,共有13件(套)珐华彩瓷器展出。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院长宋建忠说,以往发现的沉船多装载用于出口的中国陶瓷器,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装载的主要是排列紧密、码放整齐的乌木原木。这些乌木外表呈黑色,经初加工,剥去树皮、枝杈,截成一定长度,短者约0.6米,长者约2.5米,直径9厘米至28厘米不等。
乌木自古便是珍贵木材,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器具。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中国从东南亚、南亚大量进口楠、桧、松、杉、苏、乌等木材。至明代,乌木成为朝贡贸易的重要品类。
考古学家认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很可能是来自广东或福建的私人商船,满载中国的货物至马六甲地区进行贸易,返程时采购了产于印度洋地区的乌木,经过南海西北陆坡时不幸失事。
呈现中外交流特点
今年5月,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考古第三阶段第16次深潜中,发现了“丙寅年造”红绿彩瓷碗,由此确定了一号沉船的年代。
此前,考古学家通过对瓷器形制与纹饰的研究,推测一号沉船的年代应为明正德时期(1506年-1521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外销兴盛,孔雀绿釉、素三彩等名贵品种及珐华器皆有烧造。“丙寅年造”纪年款的发现,证实了专家的推断,丙寅年对应的是明正德元年(1506年)。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馆员黄泽鹏说,此次深海考古出水的瓷器中,“仙人乘槎”“翼龙戏珠”“松竹梅石”等纹饰清雅脱俗,“一鹭莲科”“太平有象”等造型具有吉祥寓意。“一鹭莲科”将莲花和鹭鸶的形象组合在一起,“鹭”与“禄”谐音,“莲”与“连”谐音,“科”代表科举;“太平有象”造型为一只体态雄健的大象,寓意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象”与“祥”谐音,代表吉祥如意。
专家研究认为,二号沉船年代可能是明弘治时期(1488年-1505年)。为了阐释二号沉船遗物乌木的用途,此次展览从故宫博物院借展了乌木卷书式扶手椅、乌木股嵌铜丝边画花鸟图面折扇、乌木嵌螺钿双螭纹小盒等文物。
乌木是一种世界性的贸易木材,不仅为中国人喜爱,也深受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的青睐。展板上呈现了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堪什博物馆收藏的《乌木盒子静物画》。这幅油画以17世纪马德里贵族下午茶为创作背景,描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贸易品。画面中盛放物品的盒子由产自热带地区的乌木制成;左侧银盘中的两只青花小杯,一件满绘花卉纹,另一件绘浅淡的山水图景,应来自中国景德镇。
文物研究专家章佩岚说,在明代,随着航海技术发展和海上贸易兴盛,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频繁。景德镇窑等各大窑口生产的瓷器远销海外,来自异域的珍奇货物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抵中国。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和双向流动特点。一号沉船满载着各式精美的中国瓷器,展现了当时瓷器外销的盛况;二号沉船以大量进口乌木为主要货物,填补了以往水下考古发现的空白。这两艘沉船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