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古学者认为,早在3000多年以前,甚至可能更早的时间,智慧的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对筷子的使用。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发明,筷子随着农业文化的演变和饮食传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食具。
明代中叶开始有一个变化,在大运河不断兴盛的时候,南北两岸商业兴隆、人口稠密,船工和纤夫比较兴盛。大家觉得叫箸不好听,因为开船最忌讳的一个是驻,停滞,一个是翻。那叫快吧,叫筷儿。筷子就出现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今天,在壮美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人们依然能通过一双筷子,从源远流长的文脉中感受到力量。
牧民阿日查斯迪腰间悬挂着一件特殊的佩饰——父亲留给他的一双筷子。蒙古族有游牧的传统,所以习惯把生活用品、日常用品带在身上,方便就餐。筷子作为一个能代表中华文化符号的日常用品,背后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生活理念。
热情好客从来都是游牧民族的内在气质。宾客到来,享用美食,当热闹的氛围达到高潮时,筷子舞就成为蒙古族人表达内心情绪最直接的方式。??
千百年来,筷子不断传播普及,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餐具,相关的礼仪规则也逐渐形成。正确而熟练地使用筷子,成为中国人良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自豪的文化信仰。(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