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脂砚斋笔下的《红楼梦》

日期:10-31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红楼梦》可供探究的话题太多了,比如脂砚斋,就像神秘的小精灵似的,又像是蒙着一层轻柔薄纱的解语仙子,其生平跟书里的未解之谜一样,让人牵肠挂肚。 旁观者的神秘预言 脂砚斋的批注,模模糊糊地透露出对书中人物命运的先见之明。他曾拿着朱红色的笔,写下这么一段让人犯嘀咕的话:“此书之人物,皆命运无常,繁华如梦,恰似那春花秋月,虽美却难久长。日后必有一场大的变故,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这红楼中的一切,所有的欢笑与泪水、富贵与凋零,都将在那一场变故中被重新洗牌”。 在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段,脂砚斋的批注里悄悄地冒出这样一句:“这葬花之举,岂止是伤春悲秋,实乃命运之伏笔。此女之命运,恰似那柔弱之花,虽有绝世之姿,却终究难逃风雨之摧折,他日必有泪尽而亡的结局,为这红楼故事增添一抹最为凄美的色彩。”就好像他老早就知道林黛玉那跟诗画似的又满是悲剧的人生路子,提前就给读者把那躲不过的哀伤结局给透露出来。 当书里提到贾府的热闹繁华之时,脂砚斋在边上写下了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又挺有深意的预言:“眼前之繁华,不过是昙花一现,这贾府看似如日中天,实则已埋下衰败之根。不出数年,必将大厦倾颓,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而这其中之人,也都将各自走向属于自己的命运归宿,或悲或喜,或聚或散,皆已注定。” 这些话就跟神秘的咒语似的,在字里行间回响,让人对书里人物的命运充满了瞎琢磨和担心,也给《红楼梦》添了更多的神秘味道和氛围。就好像有股魔力罩着贾府,而脂砚斋就是那个能看见这一切的人。他的预言就跟一缕缕似有似无的线似的,缠在《红楼梦》的故事里头,等着读者慢慢去解开,好好去品品。 批注颇具史料价值 脂砚斋的批注引发的身份之谜,只是其批注的附带作用。其批注颇具史料价值,给后人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和时代背景,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脂砚斋对文本的精彩赏析和点评,就像灵动的音符在书里蹦跶,恰似一群活泼的小精怪,给那沉闷的文字带来了生机。他对文本情节、人物心理,还有对话的解读,就跟一位有能耐的引路人似的,领着读者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让读者更清楚地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红楼梦》对细节的刻画与处理的高妙之处。那细腻的笔触,仿佛让人走进了一座绚丽多彩的艺术大殿,更能领略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再说说他在批语里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批评与剖析,就跟一位能看透人心的智者似的,仿佛能瞅见人们灵魂深处的秘密。他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评价,帮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就拿对贾宝玉的各种解读来说吧,能让读者更立体地感受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不过,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脂砚斋的批注并非十全十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脂砚斋的批注带有主观色彩,他在批注的过程中难免会受个人情感跟立场的影响。有时候他会过度解读某些情节或者语句,并加上太多个人的理解。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读者对原文的客观理解。对于林黛玉的一些行为和言语,脂砚斋可能因为喜欢她,在批注里就过于美化或者强调某些方面,容易让读者忽略了林黛玉性格里其他复杂的层面,恰似一位偏心的裁判,光看见自己喜欢的选手的优点,却看不见其他选手的精彩表现。 再者,脂砚斋所处的时代背景跟文化环境也限制了他的批注视角。他的一些观点和评价可能受当时社会观念、道德标准的束缚,没法完全跳出那个时代的局限去看待《红楼梦》里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在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方面,脂砚斋在批注里对《红楼梦》艺术手法的分析和强调,像对细节描写、人物塑造、情节架构等方面的精彩点评,给后世的作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学习的例子,有助于提升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水平。就像一座文学的宝库似的,给后人提供了无尽的财富。 存世有多个版本 与脂砚斋相比,其他人的批注在数量、深度和广度上相对有限。脂砚斋的批语比较随性、真切,常常流露出他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跟读者形成一种比较亲近的交流,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他跟《红楼梦》之间的紧密联系。恰似一位亲切的邻居,在茶余饭后分享着自己的故事。 不过,脂砚斋的批注可不止一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仿佛是一颗独特的星星,在文学的浩瀚夜空中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最有名的版本是甲戌本,又叫脂铨本、脂残本。书名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在存着十六回,那卷首的凡例五条,就跟古老的谜语似的,领着后人去探寻《红楼梦》的奥秘,恰似一道神秘的谜题,吸引着人们去解开。它的祖本是乾隆二十九年甲戌抄本,第一回那“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字样,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神秘印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己卯本,又叫脂怡本、脂馆本。书名也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原来存着三十八回,是抄配而成的,所以也叫脂配本。它就像一幅由岁月之手精心拼凑的拼图,虽然不完整,可别有一番韵味,恰似一幅残缺的画卷,却有着独特的美感。 庚辰本,又叫脂京本。书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在存着七十八回,分八册,其中十七、十八两回没分开。封面题着“庚辰秋月定本”,是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抄本。 这些不同版本的脂批本,就跟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似的,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研究的丰富宝藏,恰似一座绚丽多彩的花园,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每一个版本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给后人研究《红楼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就跟一本本珍贵的书籍似的,给人们提供了知识的源泉。(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