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宇恒 文/摄
近日,浦江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了第八批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傅东南以月泉吟社诗歌吟唱项目入选。
“吟咏是一种传统的诵读方式,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声调,表达诗文的意境和情感。”傅东南说,诗是语言的艺术,也是音乐的艺术,他从2008年开始学习吟咏之法,希望将之传承下去。
吟咏之法源自家族传承
傅东南出生于1968年,1995年在浦江书画一条街开办画廊,由于长年接触书画,他对古文句读的理解日益深入,还因此与妻子徐佩璋结缘,进而获得古诗吟咏的启蒙。
“我的岳父徐儒宗是白马镇嵩溪村人,作诗、撰文、书法俱佳,所写作品会由女儿徐佩璋送到画廊寄卖,一来二去,我成了他的女婿,后来跟着他学习如何吟咏古诗。”傅东南说,2008年,他与连襟一同向岳父请教作诗,写了十几首诗,押韵全没问题,平仄却没有一处正确。两人随即拜岳父为师,在嵩溪老家的书院中学习传统文化,从蒙学读物《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读起。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俗语是傅东南的真实写照,他说:“岳父不擅长说普通话,在念诗时,用的是带有吟咏调的浦江方言,他吟一句,我跟一句。在口耳相传中,我对诗词的平仄、押韵与对仗,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传统诗词产生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经历了三代人的传承。”
徐佩璋告诉记者,她的太公名为徐品元,年少好学,善诗文,工书法,终生教书,曾任教于浦江、义乌、东阳等地;祖父徐子刚原在私塾教书,后改业中医,空闲时仍将传统经典传授给孩子。
“父亲从小跟祖父念书,每讲完一段后,父亲就会将内容抄写一遍,再反复诵读。我们这一辈有7个孩子,祖父常带我们吟诗,在还不识字的年纪,我们就个个都会吟几句。”徐佩璋说。
在诗歌中自得其乐
郁达夫在《书塾与学堂——自传之三》中提到,一册英国读本将中国人读书的奇习描述为“他们无论读书背书时,总要把身体东摇西扫,摇动得像一个自鸣钟的摆”,在他看来“这一种读书背书时摇摆身体的作用与快乐,大约是没有在从前的中国书塾里读过书的人所永不能了解的”。
虽不曾上过私塾,傅东南在学习并精进吟咏技艺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古时读书人的同款快乐。
“许多人都夸我将《山园小梅》这首诗吟得很好听: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傅东南在展示时,身体也跟随节奏晃动,沉浸其中。吟诗是一件随心而为的事,节奏可快可慢,声音可轻可响,身体摇晃的幅度可大可小,只要自在即可。
由于是半路出家学习吟诗,傅东南在最开始时总找不到顿挫的感觉,被妻子评价为“难听”,不过他并不气馁,“我从小唱歌就好,音色也亮,经过反复练习,结合诗文的情感调整律动,进步也挺快。现在只要有空,我就去附近的小巷里吟诗,四面传来的回声很好听”。
2016年,傅东南协助岳父创办“嵩溪国学院”,徐儒宗结合幼时吟诗的经验开设国学讲堂,对平仄格式、字词声调的规律进行总结。“浦江方言中,还保留对‘平上去入’四声的区分,我们会参照‘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原则进行吟咏。”傅东南说,平声字与仄声字的本质区别在于,平声字的声调可以无限拉长,仄声字则不行,于是在固定规律的基础上,能通过单字急促与平缓的变化,体现诗词的情感。
掌握古诗吟咏后,傅东南开始尝试作诗,如今是浙江省西湖诗社社员,金华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自作自吟成为他的日常。
想将古诗吟咏送进校
在学习吟诗诵文时,傅东南同步开始研习中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后,与妻子一同经营诊所,同时还是一名小学校医,他说:“因为有古文基础,在看中医相关书籍时,会觉得更加轻松,而且岳父还教我一个窍门,可以用方言去读古医书,更容易将自己带入到文化氛围中。”
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过程中,傅东南曾纠结是否要将吟诗所用的浦江方言全部转化为普通话,后来意识到得将方言保留下来,原汁原味更具有传承价值。
作为第四代传人,傅东南已有三个弟子,均为家中小辈,其中最年幼的一个出生于2016年,已掌握部分吟咏规则,能吟咏《千家诗》绝句部分。当家人们聚在一起,吟诗成为一大雅趣。
傅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