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日报

兰溪曾有座第三台湾医院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第04版: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家庭相册中的吴文敏(右)

养砚街第三台湾医院旧址

记者 徐桢瑾/文 陈业/摄

兰溪市养砚街1号,是第三台湾医院的旧址。如今,老旧的楼房,蓝色的门牌和斑驳的卷闸门,丝毫看不出医院的痕迹,与84年前是完全不同的光景。

医疗工作是台湾义勇队参加祖国抗战的一项重要工作。从1939年台湾义勇队在金华城内设立医疗所(后扩充为台湾医院)开始,台湾医生的名声就传开了。为了方便给当地军民治病服务,他们又在多地成立医院。

1940年12月15日,第二台湾医院在衢州成立。1941年4月1日,台湾义勇队在兰溪开设第三台湾医院。第三台湾医院存在时间不长,历史也鲜为人知,却是两岸同胞共御外敌的重要见证。

位于养砚巷的台湾医院

在1931年的《兰溪县城全图》中,可以清楚看到斗富桥和养砚巷的位置,斗富桥也叫豆腐桥,今已不在,养砚巷即现在的养砚街。

第三台湾医院的现存资料不多。1941年3月8日的《东南日报》上,有一则《台湾义勇队在兰溪开设医院》的报道,全文不到200字。

报道称:“台湾义勇队附属台湾医院创设以来已达二年,平日嘉惠贫民,深得民众信仰。该队为开展医院业务起见,除在衢州设第二医院外,并在兰溪设立第三医院,约本月下旬即可开幕。”报道中还提到:“第一、二医院定8日起免费种痘,更与全国慰劳总会联合创设台湾义勇队家属药品制造厂,已有出品多种,如以国药制合之疟疾丸,其能竟与舶来奎宁丸无异,现正大批赶制,以应社会需求。”

这说明,在当时,台湾医生不仅给老百姓接种牛痘,台湾义勇队还有制药厂,生产了治疗疟疾的药品。

此外,还有一段资料显示:“兰溪第三医院,民国三十年设立,由邓东光、黄汉岳、李国星等同志共同主持。”

邓东光是台湾义勇队第一分队分队长。他曾提到,他们把医务工作当作革命工作的一种,“因为我们不单纯在服务,还要使一般民众能够明了台湾同胞是怎样用各种方法帮助祖国抗战,以争取台湾的独立解放”。可想而知,第三台湾医院设立后,这群台湾医生把兰溪作为台湾义勇队的重要工作阵地,他们一边治病救人,一边宣传参加祖国抗战的意义,从而增强两岸同胞共同的抗战决心。

实习生眼里的第三医院

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救亡进步刊物《台湾先锋》第9期,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景之是医校的一名毕业生,曾在第三台湾医院实习。

在景之的印象中,第三台湾医院是家庭、学校、慈善机关,还是个革命团体。不论生活还是工作,这里的台湾医生就像一群兄弟姐妹。工作中,他们分工明确,互相合作;生活里,互相关照,常常慰问。他们对待患者如同家人,这让景之觉得医院的氛围很温暖。

台湾医生为什么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一是医术过硬,二是医者仁心。这在景之的文章中都有体现。

“凡遇奇难的病症,必以十二分慎重的视病来处理,同集体力量来解决,绝不轻率下断。凡谁遇到流行的病症或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了新的医术,以及其对同志们有研究必要、教育之意义的病症,则当晚提出研讨。”每两周,医院都要举行一次医药讨论。对患者,他们全心全意,讲究集体协作,生命至上;对医术,他们精益求精,只为博极医源,救死扶伤。

在那个年代,台湾医院是个穷医院,物质条件缺乏,经费、设备不足。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却对穷人、士兵免费问诊。医生们不顾个人休息,如果吃饭时遇到来看诊的病人,必须看完再吃,就算有人半夜来请诊,也是立即出诊。对居住在医院附近的长者,还时常抽时间去探问关心。

难怪景之说:“他们真正实践了‘为人类而服务’的口号。”在其眼里,这群台湾医生对上忠实、负责,对外诚恳、谦和,对学习切实、努力,对病人爱护、体贴,对同志互助、团结。

第三医院的台湾医生伉俪

1990年,79岁的吴文敏通过口述,留下回忆录《兰溪的台湾义勇队医院》。回忆录中,吴文敏说:“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参加了台湾义勇队,当时是一腔热血抗日救国的。”

吴文敏与丈夫黄志旋都是台湾义勇队队员,曾在第三台湾医院工作,吴文敏是助产士,黄志旋是外科医生。他们的大女儿黄玉燕是台湾少年团的一员,后来在兰溪市人民医院工作。三人现都已离世。

1935年,吴文敏与黄志旋相识于福建石狮,吴文敏的父亲是中医师,黄志旋则在石狮开了一家诊所。“两家认识后,因同是医道,又都从台湾来,彼此感到亲近,我和志旋在石狮结婚,1937年生了玉燕。”后来,他们在李友邦的感召下,和其他爱国心诚的台胞一样,来到金华,参加台湾义勇队。

在《台湾义勇队一年来工作概述》中的1939年医疗工作部分,曾提到黄志旋的名字:“三月,派队员黄志旋等协助金华县扩大放种牛痘……”李友邦秘书张毕来的《台湾义勇队》一文也提到,黄志旋与其他台湾医生到浙东战地前线去服务,或参加野战医院的工作,或在最前线战斗单位担任医疗工作。

1942年,金华、兰溪沦陷后,第一、第二、第三台湾医院合并迁到福建建阳,成立第四台湾医院。抗战胜利后,黄志旋、吴文敏夫妻俩又回到兰溪行医。

“我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带我们很辛苦,大姐在家时都是她照顾弟弟妹妹。”今年80岁的黄泽潭是黄志旋、吴文敏的大儿子,关于父母和姐姐参加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的经历,他是1990年听母亲说起才知道,记忆模糊,已记不太清,但他还清楚记得儿时母亲教他唱的抗战歌曲。

黄泽潭说,父母回到兰溪后,父亲在兰溪北乡一带行医,母亲则在兰溪城里继续当助产士。“遇到老一辈兰溪人,我们聊天时很多人提起,说家里的孩子或者自己是台湾医院吴医生,也就是我妈妈接生的。”

“家里没留下他们的什么东西,只有几张台湾亲戚来兰溪探亲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90年国庆期间,拍摄地点就在黄泽潭现在的家。照片中,吴文敏瘦瘦小小的,头发梳得很干净,眼睛里还泛着光。

“我妈妈说,奶奶气质很好,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很干净。”黄志旋、吴文敏的孙女,黄泽潭的侄女黄帧回忆,小时候去奶奶家玩,她看到过奶奶家中墙上挂着的黑白老照片,其中就有爷爷穿军装的照片。

“我在金华的台湾义勇队纪念馆看到过他们三个人的名字。”黄帧如今在兰溪市台联会工作,得知爷爷奶奶和姑妈的事迹后,这些年,她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她说,希望能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保存下来。